庆云:昔日盐碱地,今天吨半粮

今年麦收时的丰收景象

王成顺(左)正在玉米地里拍摄农技指导短视频

庆云县地邻渤海,是典型的海浸区,这里曾地碱水咸,不适宜庄稼生长,为此,庆云县持续打响“土地改良战”,通过科技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实现了土变肥、多打粮。

眼下,随着“吨半粮”产能创建的深入推进,一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在庆云再度上演。书记带头抓粮、党政同责,农民爱地惜地、勤劳奋进,庆云县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增产高产之路。

藏粮于地创新举措破解资金难题

走进庆云县“吨半粮”核心区之一的尚堂镇颊河徐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喜人景象——沃野千里处,玉米苗壮叶展,绿浪涌动,一片盎然生机。

徐希智说,其合作 为党支部领办合作 ,农民土地入股能得股金外,还能享受二次分红,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又能外出务工挣工资,这也大大提升了农民入 的积极性。

养好耕地仓廪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此庆云县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街道)核心示范区创建年投入每亩不低于5000元,结合基层农技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在核心区发放有机肥1500余吨,对土地进行深耕深翻等,不断提升地力,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各项利好政策的背后,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庆云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据了解,为推动“吨半粮”产能创建顺利推进,该县在全市率先发行相关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及配套农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目前已发行债券1.88亿元,实现了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藏粮于技 专家服务实现全覆盖

实现粮食增产高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对标全市“六大提升工程”,庆云县根据自身实际,将其层层分解细化,因地制宜,每一工程均实现“庆云细则版本”,综合施测、精准发力。

科技种粮,不仅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对于爱地惜地的庆云人来说,也早已在民间“达成共识”。对此,王成顺深有感触。

身为庆云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中级农艺师,王成顺却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为“顺子”,这源于他的抖音账户名——“顺子讲农业”。

作为农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2018年,王成顺考入庆云县农业部门,成为一名农业专家。喜欢看短视频的他,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科学的种粮方法,便在2019年注册抖音账 ,每天都会抽出空暇时间,拍摄短视频进行农业知识科普。

“近期气温非常高,这样的高温对于我们玉米有什么影响呢……”8月4日中午,正值持续高温天气,王成顺站在玉米地里拍摄短视频,告诉农户应注意哪些种植事项及解决办法。接地气的话语、朴实的形象、实用的内容,让王成顺在抖音上已拥有10.4万粉丝。很多农户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向“顺子”请教。

作为一名农艺师,拍摄短视频只是王成顺日常忙碌中极小的一部分,奔走在乡间,是他最常见的工作状态。尤其是今年年初,因受去年秋汛影响,当地小麦苗情较弱,庆云县组织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月23日,庆云县县委书记刘涛带着当地一批种粮大户等走进“书记指挥田”,现场召开春季麦田管理会,王成顺等专家现场授课,就三类麦田的管理提出针对性举措。

为了推动弱苗转壮,庆云县建起健全“三人四包”工作机制,坚持“书记挂帅、台账管理、精准施策”,确保每个弱苗地块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术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9个技术帮包小组入村开展“蹲点式”指导,为农户提供小麦全生育期肥水管理、病虫防治、防灾指导等技术措施,力争“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起好步、开好局。

硕果累累广袤田野希望无限

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在收获季见到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夏粮生产,庆云县平均亩产达495.54公斤,增产6.98%;

东辛店镇石高村小麦最高产量782.47公斤,创下该县小麦高产新记录;

庆云县核心区平均亩产达591.33公斤,创下全县大面积单产水平新高,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9.33%!

曾经在2014年夺得过全市粮王的庆云县常家镇北板营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军,今年带领村民也以743.2公斤的成绩,再创亩产新高。

谈起种粮,今年58岁、当了20多年党支部书记、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李辉军,有着说不完的话。他的微信名为“一路走来”,李辉军说,自己一路走来,正见证和感受着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

北板营村地处马颊河东岸,到处曾是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前,一亩地连200斤小麦都打不出来,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求生。

李辉军说,自后来实行盐碱地改良,自己是亲眼看着土地被一点点改过来、粮食产量一年年高起来的。曾经不想种地的农民,终于拾起农具,回到农田里耕作。

科技改变了土地酸碱性,也在推动着粮食增产高产。“种粮不能靠老把式,必须相信科学!”尽管早已积累下丰富的种粮经验,但李辉军坦诚地说,无论是深耕深翻技术,还是无人机三喷一防,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都有效推进了粮食高产,其产量也是农户仅凭经验种粮难以比拟的,也改变了农户“靠天吃饭”的状况。

作为党领办合作 负责人,李辉军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带着大伙致富。“实行合作 后,我们不再单打独斗,可以直接找厂家谈农资价格,从种子、农药到化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1000多亩地每年还能节省十多万!”

土地,在庆云再次成为农民的香饽饽。李辉军说:“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家的土地。大家都知道,从小麦亩产200多斤到近1500斤,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村里的沟沟边边沿沿,一点都不荒废。但凡能种两三棵棒子的地方,农民都会种上。”

“年产吨半粮,绝对没问题!”提起“吨半粮”产能创建的目标,李辉军充满信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