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近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成为了 友热议的焦点。

什么?我记忆中的根深蒂固的“斯人”变成了“是人”?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这就是传说中的曼德拉效应吗?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指大众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最早声称有曼德拉效应现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现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国人菲安娜·布梅。她发现自己跟很多人一样,记忆中南非总统曼德拉“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但现实是曼德拉至2013年才逝世。

还有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一生的纪录片形式电影,他们讲述的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一致而且深入细节,然而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

还有那首著名的《爱我中华》,有很多 友说自己记忆中《爱我中华》的歌词开头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但是发现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这首歌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会唱。我们记忆中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小唱到大,怎么会变成“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呢?再说了,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样唱合情合理,“五十六个星座”哪有那么多嘛,逻辑上也不合理。

可是,正当我们得意洋洋,以为 上资料有误时,韦唯原版MV给你当头一棒。因为韦唯原版MV上写得清清楚楚,就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之后宋祖英等人的翻唱版,也都写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这就诡异了!

提到这个玄乎的曼德拉效应,曼德拉好像就在天上笑眯眯地看着人间的你们一脸迷惑。

到了《孟子》的这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民教育出版 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可是在 上的调查中,有高达94%的人投票认为是“斯人”,许多 友信誓旦旦高呼:“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斯人’!”这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那么《孟子》的原文到底是什么?

在古籍中,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

日本宽政五年(1795年)印刷出版的朱熹的《孟子集注》,同样是“是人也”。

我在软件版四库全书中搜索这段原文,只查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昨天我在 上发现元代许名奎著的《劝忍百箴》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于是我去中国国家图书馆 站查询,查到明嘉靖十二年的《劝忍百箴考注》,写的还是“是人”。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二年《劝忍百箴考注》

我认为,“是人”才是《孟子》原文。

这是真的有平行宇宙?当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不是 友自行脑补出来的。

而实际上,我能查到最早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还不是刘少奇的这本著作。

清末陆士谔的《最近官场秘密史》中写道:

兄弟如今写封信,你老哥到家伯那边去谋点事情,岂不胜在这儿吗?而且从此风云际会,万里前程也是意中的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老哥在这当儿,也着实受点艰苦哩,怕不是老哥将受大任了,所以老天故意的使老哥受点委屈呢。

同为清末的另一本《春阿氏谋夫案》则写道:

三蝶儿摇首道:“这不然。我听书上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耐心忍性,正是增其历练,发其智慧呢。”

两本书同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另一方面,人教版的教材并不是在中国唯一的教材,江苏、上海等地的学生还用过苏教版、沪教版的教材,所以这些教材上是不是也写的“是人”,需要我们将当时的教材再翻出来对照一下,结果自然就有分晓。

在我发稿之前,今天我看到 友“夜游神6446”在抖音上发出视频,2019年北京出版 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文,写作“斯人”。至少说明,教科书这段课文确实存在不同版本,恐怕不是 友集体记忆偏差即所谓“曼德拉效应”的结果,这是视频截图:

还有 友晒出大量的教辅以及其它出版物中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专业人士都写作“斯人”,也难怪很多人的记忆中是“斯人”了。

另一个所谓的“曼德拉效应”,即“叮当”的“当”只有“当”这个字,不存在口字偏旁的“口当”字,(现在连打字都打不出),就有 友“晓风残月!”发出视频,他在人民音乐出版 1992年出版的小学试用课本《音乐》(第四册)上找到了“口当”这个字:

这位 友以雄辩的证据证明,所谓“曼德拉效应”是很不靠谱的,一切必须建立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凭记忆来肯定或否定一件事,都未必是事实本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