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有多件各个年代的精美茶杯(盏、碗),由这一件件曾经装满香茗的杯盏,可从中窥悟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 长沙窑青釉荼
唐 长沙窑青釉“荼埦”
此碗器型与别的茶碗无异,高5.1、口径14.5、底径5.0厘米。碗内底心有“荼”二字刻款,在“茶”字形成之前,荼和茗等都曾用来表示过茶。在《诗经》里,共有7处出现“荼”字,其中《诗经·邶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长沙窑为唐代名窑,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唐中后期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以烧造生活用瓷为主。
在唐代以前,茶具和酒具、水具常常一器多用。长沙窑青釉“荼”的出现是此类型碗作为茶碗的有力证明,也说明了唐代已经有了专用的茶具。
唐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唐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还有个专用名称叫“茶瓯”,是茶具之一。此件玉璧底碗为唐代越窑烧造,敞口,斜壁,高3.8、口径16.0、底径6.5厘米,胎骨致密,圈足似玉壁,整体制作工艺中规中距,一丝不苟。釉质匀薄,釉色青中闪黄,有不规则的开片,光素无纹饰,质感柔润细腻,可谓越窑青瓷之精品。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初,流行于唐中、晚期,以其底足颇似玉璧形而得名。玉璧底碗的器型在唐代非常多见,在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传世。
唐 越窑青釉带托盏
唐 越窑青釉带托盏
此组带托盏灰白胎,釉色青中带黄,由托及盏组合成完整的一套。其中,盏高4.5、口径8.9、底径4.6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托高3.0、口径12.0、底径6.3厘米,圆唇口,大折沿,宽圈足,内凹以承盏。
唐代越窑分布区越州一带是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越窑也生产大量的茶具,仅带盏托的造型就达十多种,这只是其中一种。
唐 邢窑白釉碗
唐 邢窑白釉碗
这件白釉碗为邢窑烧造,高4.5、口径14.6、底径6.5厘米。唇口,坦壁,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度角,矮圈足。整体光素无纹,胎骨坚实致密,胎土白而细洁,釉质莹润,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
白釉瓷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经过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
唐 巩县窑绿釉盏
唐 巩县窑绿釉盏
这对巩县窑绿釉盏高6.7、口径9.1、底径3.5厘米。直口,深腹,饼形足。灰胎,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绿釉,近底足部分无釉。碗内底留有3个支钉支烧痕迹。
巩县窑是唐代重要瓷窑,在今河南巩县。该窑产品特征是: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黑瓷胎体厚重,胎白釉黑,修胎精细,制作规整。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黄、绿、红、兰、白、褐等多种,也有单色釉器及纹胎装饰釉器。器物多为平底、玉壁底、浅圈足园饼状足等。
五代 越窑青釉花口碗
五代 越窑青釉花口碗
此件茶碗高8.2、口径19.2、底径7.6厘米,十瓣花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内外施均匀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底有垫烧的痕迹。
晚唐五代时期,受金银器装饰工艺的影响,花口的茶碗较为多见。
宋 吉州窑洒釉碗
宋 吉州窑洒釉碗
这件吉州窑碗高4.6、口径11.3、底径4.5厘米,敛口,弧腹,矮圈足,通体施黑釉,内洒白花作为装饰。洒釉疏密有致,随意性强,似一幅泼墨图,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宋代茶汤尚白,因此流行黑釉茶盏。在建窑的影响下,吉州窑也生产各种黑釉盏。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始烧于五代,而兴盛于宋,尤其在南宋时期,形成了规模极大的民间窑场。吉州窑的黑釉产品以木叶纹、剪纸贴花和玳瑁斑最为著名,洒釉也是其品种之一。
宋 吉州窑玳瑁釉盏
宋 吉州窑玳瑁釉盏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特色产品,瓷器坯体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再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点,故称玳瑁釉。
这件玳瑁釉盏为吉州窑烧造,高6.2、口径15.6、底径4.7厘米,通体施黑釉,釉面滋润。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交织混合在一起,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