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当年写了《登幽州台歌》也‘红’,只是当时没有 络。”说起因从事科普而走红 络的青年医生,在曾有过12年外科主治医师经历的80后科普作家孙轶飞看来, 络只是一种更高效的传播方式,“ 红”也并不应是一个带有特殊指向性的名词。他笑称:“如果不够红,说明做得不够好!”
近年来,作为 络原住民的青年医生纷纷涉足互联 科普。“ 红”医生现象也受到关注和争议。2021年,各互联 平台开始加大治理出现的问题,提高医生认证规范;今年6月,国家九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严查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播带货。
虽然并不抗拒“ 红”医生的称谓,但孙轶飞和刘伟栋、马拓等青年医生则将科普者作为自己的定位,探索于互联 这个不同于医院诊室和手术台的新空间。毕竟让健康知识进入大众视野, 络是最便捷路径。
从科学到科普需要来套潮流“穿搭”
这个夏天,一个工作日下班后,马拓首次登上了本地脱口秀的舞台。
脱下堪称医生日常“标配”的白大褂和洞洞鞋,这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90后医生换上了特意为晚上登台准备的“穿搭”——白T恤和牛仔短裤。在他看来,与平日下班后穿的运动短裤相比,牛仔短裤更符合脱口秀的气质。“破洞的那种,显得潮流。”说这话时,头发有些自来卷的他,嘴角挂着自嘲的浅笑。
这位曾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拿下过400米栏冠军的青年医生,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最近在朋友聚会上,作为同事眼中的“段子手”,马拓又被脱口秀组织者成功发掘。“跨界”脱口秀,对他也并非难事:10分钟的段子两小时写完,而且不必背稿子,因为“说的就是医生日常的那些事”。
第一次登台,马拓聊起自己做新型胃镜的初体验和使用先进CT的经历,这些桥段竟成为现场的“爆梗”;第二次,他将夸张的微信聊天表情与疾病的“病态面容”一一对应,同样 “包袱”不断……在听众笑声的认可中,这位年轻医生将专业科普“嫁接”于脱口秀表演的尝试也迈出第一步。
“医生每次接诊患者就是一次科普过程。”在孙轶飞看来,科普本就是医生的分内事。
作为互联 上的科普红人,孙轶飞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副教授,另一个则是曾从业12年的外科主治医师。“作老师能把病理给学生讲清楚,当医生才能把病理跟病人说明白。” 医生、教师和科普作家,这位“斜杠”80后在3个身份间实现了自如切换。
有研究者将 络红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早在2010年代的互联 “文字时代”,孙轶飞作为初代“ 络红人”就已成名,在果壳 等 络聚地创作了众多“10万+”医学“科普帖”。曾经,在讲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史时,他会从当时的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说起;介绍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时,他会提起电影《角斗士》……借助流行文化,他在“小众科学”与“大众科普”间来回穿梭。
由于破译了互联 “文字时代”内容的传播密码,这位第一代互联 原住民也成为了让专业知识走近大众视野的第一批科普人。从“文字时代”到“宽频时代”,流行文化高速迭代。“曾经新世纪之初创造的流行文化很难再引燃00后的兴奋点。”孙轶飞认为,进入“宽频时代”的“大众科普”,为青年医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未知与可能。
改变医患思维 进入 友模式
“中学物理课本中提出胡克定律的罗伯特·胡克,与生物学课本中发现细胞壁的罗伯特·虎克居然是同一个人。” 为了给中小学生创作科普读物,孙轶飞在通读中学教科书时发现,同一位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中的翻译都会不同。
作为资深 络科普者,对于知识在互联 的传播,孙轶飞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看法。这位80后科普者力图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用跨学科的视野让人们去学习了解知识。“在整体逻辑和表述方式要有别于‘教科书化’的思维。”
“由《盗墓笔记》改编的影视剧《老九门》中,盗墓者看到大门上写的‘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其实是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诗句,而但丁除了诗人还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医学行会的领袖……”互联 上他讲述的医学史,总能以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带领 友在已知和未知之间自如穿越。
提起两年多 络医学科普的体验,这位80后医生认为:与病人在传统医患关系中求医问药的“刚需”不同,在互联 上,即便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也是更为平等的“ 友”关系。“你若让 友‘高攀不起’,那 友也可以对你‘爱答不理’。”专业医生想要踏上科普“ 红”之路,就要改变传统医患思维,从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开始。
孩子被仓鼠咬了要打狂犬疫苗吗?宝宝后背既没疙瘩也没汗为啥总让挠背?要求孩子多吃菜时,怎么回答孩子“羊吃草为啥还大便干”的提问……刘伟栋发现,孩子时常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是“宝妈们”不知该向哪个科室医生求助,甚至不知该请教谁的。“而这些往往又是她们所焦虑的、感兴趣的、迫切想知道的。”
于是,作为儿科医生,同时也是7岁女孩芽芽和3岁男孩柠檬的爸爸——刘伟栋只想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之间,与 友分享自己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专业口碑是底线坚守也是流量实力
在互联 实时互动的平台上,即便是对专业医生的科普作品, 友的评价也时常直接而尖锐。好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刘伟栋很快就将这样的沟通纳入了良性互动的轨道。
针对他“夏天孩子在街头喷泉的水中嬉戏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的提示,有 友就留言:不要制造焦虑了,咋不说说现在孩子为啥过敏多呢?虽然感觉被“怼”,但刘伟栋从专业角度想想,“怼”得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一条“宝宝八点上床九点之前睡着,不要再晚了”的视频同样引发家长的评论: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条件在晚上八点开始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被这则 友“吐槽”深深触动的刘伟栋,再录制视频时就将“一定”“必须”等词汇换成了“最好”“建议”。
有时“宝妈们”的请教不仅涉及专业,比如:因为按育儿专家的指导照顾孩子与婆婆矛盾不断?刘伟栋也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耐心“劝慰”:能按照专家的指导当然最好,但如果做不到,家庭和睦还是第一位的……
刘伟栋坦言,这样的交流很少会出现在医院诊室。但正是这样的互动,让这个80后医生听到了患者家属不曾对他讲过的真实想法,也对诊室外的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如今在抖音上,“儿科医生芽芽爸爸”已拥有了27万粉丝。虽然没有刻意统计,但这样的粉丝规模显然可以位列全国儿科医生的前50。
刘伟栋并不隐瞒自己对点击量的重视,“当然希望自己的诚意之作能被更多地看到”!但他同时强调,作为专业医生,坚持专业口碑不仅是底线坚守,也是获取流量的“正解”。
“不能为了‘红’而‘红’——我们不表演吃灯泡。”从“文字时代”到“宽频时代”,有朋友“批评”孙轶飞不重视个人IP包装,早已掌握流量密码的他对此却并不在意。孙轶飞强调,追求形式的活泼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性。
作为兼职科技辅导员,孙轶飞在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竟收获了一众10后 “迷弟”“迷妹”。即便跟孩子们讲起《哈利·波特》,这位大学教师也会告诉他们,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之所以只分4个学院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只有4个学科。
友通过互联 平台请教的问题,有时超出刘伟栋的专业范畴。除了查阅专业文献之外,这位主治医师也会向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育儿师同事反复求证。
近日,为了全面了解时下一个儿童“ 红”产品——张嘴睡觉矫正器的使用情况,刘伟栋还请教了耳鼻喉科同事,并在之后发出了慎用的专业提示。这个专业视频的点击量很快突破了2300多万,再次刷新了抖音账 “儿科医生芽芽爸爸”的最高纪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