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例青霉素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谢锐锋
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梅州 514031
【摘要】目的 探讨青霉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青霉素不同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和年龄分布。结果 220例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中,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占36.4%,表现为皮疹、发热、红斑、荨麻疹等;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占22.7%,表现为腹痛、呕吐、恶心等。静脉推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静脉滴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肌内注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3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结论 通过分析青霉素不良反应发现,应该加强临床合理应用青霉素的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青霉素;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青霉素是由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的一种抗生素,临床上较为常用[1]。由于医务人员对青霉素缺乏了解,长期给患者大剂量使用青霉素,从而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如何正确给患者使用青霉素,确保临床安全用药,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就青霉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青霉素提供参考,现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0例,女110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1.2)岁;化脓性脑膜炎50例,支气管肺炎50例,上呼吸道感染50例,支气管炎70例;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70例,静脉滴注70例,肌内注射80例。
1.2 方法
观察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青霉素不同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年龄分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
220例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占36.4%,表现为皮疹、发热、红斑、荨麻疹等;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占22.7%,表现为腹痛、呕吐、恶心等。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种给药途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年龄分布
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见表3。
3 讨论
青霉素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嗜血、阴性球菌、革兰阳性菌感染等[2-3]。青霉素价格低廉、毒性低、杀菌效果较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是感染患者的首选抗生素。然而近年来,随着青霉素浓度增加、剂量加大,其药物的毒性反应也逐渐增加,导致一些患者使用后易发生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20例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皮疹,其次为发热、红斑、荨麻疹等。其发生机制为:由于青霉素中的β-内酰胺环不太稳定,易在人体内代谢形成青霉噻唑多肽、青霉噻唑蛋白或青霉噻唑聚合物,在患者组织蛋白及血液中结合为全抗原,使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淋巴细胞转变成为浆细胞和浆母细胞,促使机体产生IgE抗体[4-5]。该抗体易吸附于嗜酸粒细胞和浆母细胞表面,当人体再次接触IgE抗体时,易导致嗜酸粒细胞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相结合,使组织细胞内产生缓激肽、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活性物质能分别作用于人体器官,使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扩张毛细血管,从而引发过敏反应[6]。其次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恶心等,主要是由于患者胃肠分泌及血清免疫球蛋白中的IgE抗体较低,从而导致体内肠道微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诱发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血尿、急性尿潴留、关节痛、腰痛等,患者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时易发生肾毒性反应,常见发病人群为肝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血浆蛋白对青霉素的肾脏清除率和结合力降低。其他不良反应为肝毒性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神经毒性反应等[7]。
青霉素的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肌内注射、静脉推注,而静脉推注给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推注青霉素,易导致体内青霉素浓度较高,从而诱发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因此,给予患者静脉推注青霉素的危险性较大,应谨慎使用。临床使用青霉素时应采用静脉滴注及肌内注射给药,在注射过程中应保持速度缓慢、剂量不宜过大。由于老年患者体质弱、免疫功能下降,故老年患者使用青霉素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医务人员应完全了解青霉素性质,了解其他药物对青霉素的影响,完全掌握药物的配药时间、剂量、速度、给药方式;②给予患者使用青霉素前应进行皮试,若结果为阴性方可进行注射;③在青霉素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配伍禁忌,充分掌握青霉素的适应证,避免滥用青霉素,同时应避免快速或大剂量使用青霉素[8]。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220例使用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中,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占36.4%,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红斑、荨麻疹等;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占22.7%,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恶心等。3种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青霉素不良反应发现,临床应该加强合理应用青霉素的管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兵,冯变玲,赵晓红,等.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3,2(5):524-526.
[2]薛丽平,宋永林.青霉素过敏性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药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29-130.
[3]王翠华.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1):96,98.
[4]张伟,叶光荣,赵丹,等.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与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一、二期梅毒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J].西南军医,2011,13(1):8-10.
[5]王燕.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6):84-85.
[6]ZhangLY,JinY,MaoH,etal.Structure-selectivehot-spotramanenhancementfordirectidentificationanddetectionoftracepenicilloicacidallergeninpenicillin[J].Biosensors&Bioelectronics,2014,58(6):165-171.
[7]尤丽荣.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与青霉素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 告[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3):55.
[8]黄巧玉.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8):1757-1758.
医学空间-让连接有价值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