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年,1300万用户,8%的付费转化,10亿估值,echo的目标是年轻人爱的独立音乐

echo回声创始人刘莙怡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那些拥有商业版权归属的音乐作品,大概不足所有音乐创作的1%。

那么剩余99%的音乐人,他们应该去哪里发声?

理性和理智的小清新

刘莙怡,自称“船长”,90后,个性先锋独立,喜欢画画也能写代码——不过,她自己更像是来自艺术圈,身边的朋友多是画家和音乐人,留学归来之后创办了echo。

echo回声是一个90后的音乐 交媒体与分享平台。上线一年多,刘莙怡说用户量已经有1300多万,付费率为内容类App中相当高的8%,每月付费收入数百万元。

刘莙怡认为echo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用户:一线二线城市的90后和00后。他们具备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爵士、甚至是优质的纯音乐都是他们的菜。而主流音乐平台的版权思维中只有“主流音乐”。

2015年9月份,时尚集团总裁苏芒成为了echo的时尚首席时尚顾问。她对刘莙怡说,echo回打动她的不是情怀,而是理性和理智。而船长确实有严密的商业逻辑。

首先,从上文提到的8%的付费率说起。

用户群消费意愿高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在于echo采用了类似国外音乐平台Spodify的操作方式,用来管理下载与缓存。用户即便付完费下载到的也不是MP3格式,而是只能用echo软件读取的独有格式。这样,在切断了MP3盗版流转可能性的同时,也让用户的粘性更高。

其次,创造音乐弹幕。

刘莙怡和她的团队思考了很多音乐软件的通病,那就是用户在界面上停留的时间太短。大多数时候,用户只是让音乐软件在后台运行,这是因为音乐缺少“看”的成分。所以,她们为echo引入了年轻人喜欢的弹幕。

弹幕给echo带来了很多可能:

第一,让用户在界面停留的时间增加了一倍;

第二、界面上停留时间给echo增加了很多转化的可能性;

第三、弹幕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也筛选出了echo想要的重度音乐用户。

音乐型的弹幕存在一定技术门槛,echo为此投入了不少的研发力量。

最后,echo跳出了曲库,挖掘到更多独立音乐。

独立音乐是情怀所在

echo在拥有了吸引眼球的弹幕和3D功能之后,更核心,也是回归刘莙怡初心的,是扶持那些没有发布渠道的独立音乐人。目前,echo与各大音乐节合作,走推动独立音乐发展的路。

不过,这也折射出了echo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独立音乐在商业属性上本身就较弱,大量资源目前又集中在音乐节上,而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盈利模式。实际上,echo担任着探路者的身份——这是echo真正的情怀所在。

成立一年多的echo目前获得了IDG千万级别B轮投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1月8日
下一篇 2016年1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