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络时代的迅速发展,
“扫一扫”逐渐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常用语。
无论是在菜市场买菜、在商场购物、在饭店就餐、还是外出乘坐出租车……二维码已经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二维码的使用为大家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与方便快捷同行的是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扫一扫】骗局。
为小礼品扫码入群,易破财
近日,在陕西怀仁某超市入口处,民警抓获了2名以扫码进群领福利为由借机实施诈骗的犯罪嫌疑人。
不法分子用小礼物做诱饵引导超市的顾客扫二维码进入微信群,再由群内所谓的“导师”发红包赢得信任,时机成熟以后,便引导群内成员下载赌博APP,开始实施诈骗。
利用贪小便宜的人性弱点,以小饵钓大鱼,截止案发时,多名受害人合计被骗金额已超80万元。
这些二维码本身不存在问题,就像“李逵”这个代 一样。可是,在扫码前,你不知道之后面对的是“李逵”还是“李鬼”,当找“李逵”最后却跳转到“李鬼”,这就出现了大问题。
生活缴费扫一扫
小区中张贴的一些水电费催缴单、车辆上的交通违章罚单,乍一看跟官方通知单十分相似,上面还提示有二维码缴费方式,但要小心,这可能是不法分子仿冒的虚假缴费单,以诱导受骗者转账至不法分子的账户。
警惕替换二维码诈骗
当心“码上码”,如果发现原二维码之上加贴了一张新的二维码,用手指触摸发现有覆盖可能;或者发现二维码周围出现明显的刮擦、撕取痕迹,应避免扫描。
如共享单车“假码”。共享单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当你发现车身上不止一个二维码时,就要注意辨别,以免受骗。
隐含病毒的二维码
不法分子将含有木马病毒的程序生成二维码,用户一旦误扫此类二维码,下载了带有病毒的程序应用,可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
来历不明的卡片上的二维码不要扫
在街头或商店门口,常见“扫码关注某账 就送奖品”的推广活动,这个二维码或许能够窃取您的通讯录或其他信息,对您或亲友实施精准诈骗。同时,您的信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贩卖,潜在风险非常大。
1
广大消费者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二维码的真伪和用途,最好能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对陌生人提供的更不能见“码”就扫;
2
使用手机扫码在线购物、支付要谨慎,要看清 站,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不然手机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
3
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作为二维码的主人,要妥善储存保管自己二维码,不随意外借他人使用。
资料参考:科普中国、中国电信
特别鸣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