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龙华新区的优势产业,而龙华专利量的85%以上来自富士康集团。 何俊 摄
今年4月10日,龙华新区党工委第九次会议决定,将创新驱动工作落实为年度具体项目,2015年将安排产业资金达6亿元,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着力把“创新驱动”打造成龙华一张新的名片。
单就龙华一区而言,6亿元的大手笔安排以及打造创新名片的目标设定,不可谓不宏大。但若置于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审视,龙华此举无疑具有丰富的意味。
当前,创新驱动已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价值被重新审视与发掘。今年3月底,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更是全面吹响科技创新的 角。
创新驱动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场创新资源的争夺战已悄然拉开大幕。龙华建区不过三载,在创新驱动领域年方弱冠,而环视周遭,接壤地广东第一经济强区南山,面积与龙华相仿,已孕育孵化出109家上市公司,其中科技型上市企业89家,腾讯、中兴、金蝶、迈瑞、大族激光、宇龙酷派等皆聚集于此,草根创新与企业巨舰的引领式创新相得益彰,形成了完善的创新驱动体系;邻居龙岗坐拥国际大学园与创新龙头企业华为,创新发展态势迅猛;而龙华母体宝安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23家,居全市第二,创新资源吸附能力不可小觑。
“各大创新强区已经对龙华形成了包抄之势”,这是一位扎根龙华片区多年的科技创新人士对当下创新格局的认知。显然,在创新驱动新一轮竞赛中,这些创新先辈既是后来者龙华学习的榜样,也是其创新资源集聚的竞争对手。面对“列强环伺”,龙华新区如何突出重围?又如何力争上游,跻身创新驱动第一方阵?
龙华的家底究竟如何?
不管是创新突围,还是打造城区新名片,首先需要明确,龙华的创新家底究竟几何?
衡量一国一地的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与授权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多年来,“代工”一直是外界赋予富士康的标签,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被视为一家仅仅为高科技公司“打下手”的普通企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14年,富士康向谷歌出售大量通信技术专利。一方是成名已久的科技巨头,一方却是以提供电子产品代工业务而著称的企业,这桩专利买卖引起了国内外震动。
其实,这并不是富士康第一次对谷歌出售专利。2013年,可穿戴设备在全球掀起热潮。出于巩固可穿戴设备市场领先地位的需求,当9月,谷歌从富士康购买了1件与头戴式显示设备有关的专利。通过该设备谷歌眼镜可将虚拟图像叠加到现实景象中,谷歌借此加强了产品的知识产权布局。
富士康专利为何赢得谷歌的青睐?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认为,富士康虽然以代工著称,但其历来重视自主研发和注重知识产权。苹果公司那些“酷得令人发指”的产品,也全都是在富士康这里生产出来的。据了解,2010年,富士康全年在美提交1438件核心专利申请,名列全球第13位;2013年,富士康的排名再度提升,名列第8位。“许多有名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都曾经在富士康工作过,可以说,富士康是国内第一代知识产权职业经理人的摇篮。”袁真富表示。
富士康的存在,无疑奠定了龙华创新驱动的坚实基础,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龙华新区非富士康企业的专利申请量逐年攀升。据统计,2013年,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828件,2014是为2210件,呈现递减趋势,其中,富士康2013年度为3152件,2014年为1259件,减少1893件,递减率达60.1%,“富士康专利申请正从数量走向质量,且其战略发展转向内地,都影响了专利申请量”,但同期,非富士康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2013年为676件,2014年为951件,增加了275件,增长率达47%。
“由此可见,新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是在蓬勃增长,这就是龙华创新驱动的坚实家底”,龙华市场监管分局的工作人员判断说。
龙华的短板在哪里?
尽管整体创新能力呈现上扬态势,然而,龙华新区的软硬件并不乐观,原有短板鲜明,而随着发展推进,新的短板也开始呈现。
与南山、龙岗和宝安相比,龙华最鲜明的短板在于高校与科研机构极其稀少,“源头创新基本没有”,由此造成企业的创新比较肤浅,山寨、模仿的居多,缺乏革命性的创新,“或许一个产品能风靡一时,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缺乏可持续性”,新区经济服务局科技创新科工作人员分析说。
其次是“创新载体太缺,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并不凸显”,这是一名刚刚从南山入住龙华的科技服务机构负责人刘博士的感受。
“创新驱动作为龙华的名片,应该在最核心、最醒目的地带有所宣示,目前新区科技项目的用地都在观澜、大浪,区位偏远,不足以彰显创新驱动的地位。为什么不可以在深圳北站拿出一个空间来,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项目孵化、人才交流、论坛活动等等,让创新要素在龙华最知名的地标这里聚集,发挥它的引领、示范和橱窗效应呢”,刘博士认为,既然创新是龙华的城市名片,就要有其显示度,就应该成为城区的风向标,在最为知名的北站建立创新载体,既是一种宣示,更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智慧碰撞创设了空间。
“从‘制造龙华’到‘智造龙华’,升级的是‘智’,但‘造’,是龙华的基础,不能丢”,该人士坦言,融合办公、研发、生产一体,前店后厂型园区更适合龙华现阶段产业实际,只有和生产结合,研发才能落到实处,而现在,用地导向与城市更新项目中,留给生产的部门已经很少,大家一窝蜂地上马写字楼,值得警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人才,创新需要人才,目前,新区发布的人才政策,更多地关注着高端人才,对于中高端人才关注和扶持力度还不够。
“高端人才具有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但要转换成应用研究,更需要中高端人才,他们是执行者,是将创意变成产品的人”。一名落户龙华的研究机构带头人呼吁,多关注人才团队的中间层。
“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领军人才还必须要有执行团队,否则只能是一个空壳。而龙华的发展实际,更为需要人才的中间层,他们其实就是未来龙华产业的领军者”,他坦言,如果不吸引中高端人才,可能会造成新区产业研发的空心化。
企业是创新主体
■创业者说
在龙华,有一群始终走在前沿的人,他们洞悉产业玄机,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为己任。
这也是一群从龙华出发的人,他们纵横捭阖,在龙华这片热土上演绎一个又一个传奇。
他们是企业家,是研究团队带头人,是科研机构负责人,他们都有一个标签——龙华创新者。创新驱动,这一张龙华新名片,须由他们来擘画描摹。
创新驱动,突围争先,龙华可以下怎样一盘创新大棋?今天,我们且听听这些创新者的说法。
“龙华创新的基因根植于先进制造业!”
深圳“青年科技奖”得主、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健:
在观澜高新园区驻扎近10年,刘健和他的杰普特团队将杰普特公司做到了国际一流,而公司产品从研发到量产,全部在龙华新区完成。
那么,龙华的基因是什么?刘健认为,不是软件,不是高端服务业,而是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龙华能够拿得出来的,是以客户为龙头,是富士康、华为,他们是很多客户的源头,你的创新必须围绕这些源头来做,你的创新富士康、华为不能用,就没有市场”。
刘健很清楚龙华的短板,“现有产业配套设施低端,遍地小产权房杂乱无序,高科技氛围缺乏,外在形象更多地以工厂为主”,因此,龙华难以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软件人才与服务业人才落地,而即便龙华投入巨资,也难以实现改头换面,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
创新驱动,龙华可以打造什么呢?刘健认为,核心就在于抓住先进制造业,“龙华坐拥富士康,紧邻华为,围绕这两大制造业龙头已形成了群集效应,上下游都做大做强了”。而抓先进制造业,龙华既能区别于南山、福田,又能将现有的制造业盘活,同时,还能够服务于惠州、东莞的制造业客户,吸引这一领域的人才向龙华聚集。
“龙华该吸引的是扎扎实实做实业的人才,是那些只关注我的技术能否产生生产力、能否创造石破天惊效应的人,不是在夕阳下的海边漫步和喝咖啡的,他们与龙华的气质不搭调”。
杰普特所在的观澜高新技术园区,干净、整洁、有序,整体形象不蔓不枝,刘健深深喟叹,“其实,如果龙华能够多几个观澜高新园,进驻一大批有科技含量或者是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政策要落到企业,不然就是无源之水
龙华某大型物流公司负责人:
2000年底,郑冬(化名)与一群年轻干部果断“下海”,创建了一家大型物流公司。
15年之间,这家既非空港、也非海港的大型物流公司一路闯关前进,做成了国内一线物流巨头。
而审视过往历程,郑冬认为,正是持续的创新推动着这家物流行业的无名小卒跻身于行业前沿,“不断地通过对自身业务的观察和审视,以及对市场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创新中发展”。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创新之举,是在新世纪之初,深港两地跨境快速通关成为重要课题,郑冬所在的物流公司率先提出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深港认可,经试点后又被进一步升级,大面积推广。
“企业是创新主体,但企业的创新也要能帮助政府突破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瓶颈,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就成为一项普适性的政策创新,惠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郑冬深有感触。
正是基于本物流公司的创新历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谈创新,政府要做好“教练员”,出台卓有成效的扶持政策,就必须与深刻洞悉市场需求的企业保持最紧密的互动。
怎么让“教练员”与“运动员”贴的更近?作为曾经的政府干部、如今的企业老总,郑冬对政府政策设计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现象感受至深,他针对过往悬在空中的“会议顾问制”只顾不问的弊端,提出了“顾问现场制”的机制设想,想法子让来自非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们真正能“落地”。
简单地说,就是实现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专家型人才的有效流动,比如,从新区企业中遴选10名行业领先企业的部门经理或者副总,给与荣誉头衔,充实到新区政府相关部门业务科室,与中层干部定期碰头议事处事,赋予其参与权和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工资由企业照发,每周必须去政府呆个一到两天,就和科长们一起干,这样就能将企业、行业最真实的信息、最管用的经验带进政府了。”
现实中,政府职能部门与领导们为了解企业需求,频频以座谈或实地走访形式开展调研,郑冬认为这种模式固然有效,但成本也不可小视,同时因为匆忙,从企业获得的真正有效的信息会打折扣。而顾问现场制,可以让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沟通,也不会增加企业成本。
“政府是‘教练’,企业是‘运动员’,老是看电视指挥怎么行,你要看现场,要和‘队员’交流,才能指挥到位,这个‘教练’背后还有很多顾问,我们就是这批打过球的顾问,我们可以告诉你电商怎么做,政策怎么出,然后出炉的政策才能落地”,郑冬感慨,政府的政策要落到企业,就要从企业中来,回到企业中去,不然就是无源之水。
重新认识龙华
创新驱动,打造龙华新名片,受访的科技创新人士指出,龙华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明确创新坐标,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之路。
重新认识龙华,不仅仅是对新区产业基础、布局等的再梳理,其中,也包括了对于龙华区位优势的再认识。每每对外自我推介,区位优势与交通便利总被龙华新区置于首位重点推介,而深圳北站可谓是龙华的必杀技。这也是龙华新区在新一轮创新资源争夺战中打出的一张重要的王牌。
在某种意义上,深圳北站已经与龙华的区位优势之间画上了等 。
龙华新区处于深圳地理中心,由于历史缘故,这一片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虽然“贵”为中心,却无中心之实,尤其在新区成立后,片区内外循环的不便利便被凸显出来,成为妨碍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北站的开通,民治片区获益匪浅,然而,对于整个龙华新区尤其是大浪、观澜片区而言,交通边缘化的格局并未因为北站这一交通枢纽而发生实质性改观。现实是,新区大量科技项目正是落地于远离北站的观澜园区,北站交通的便利性在这一环节上反而鞭长莫及。
“至今,我们的区位优势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实它集中体现在北站片区”,这是一位肩负招商引资之责的新区工作人员的切身感受。换句话说,先有深圳北站,后有龙华新区,龙华新区的区位优势与交通便捷性,目前仍较大地局限于北站周边,或者说民治片区。
因此,在创新资源聚集的过程中,北站片区是龙华绕不开去的坎儿。重新认识龙华的区位优势,事实上是在重新认识北站片区在龙华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价值。“科技创新不能绕开北站,否则龙华没法跻身一流方阵。”一位多年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资深人士分析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