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以来,面对近期疫情再起波澜的形势,天津科技大学教师们始终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互联 +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与同学们相聚云端,紧密配合,全力以赴开展好线上教学,打造“空中课堂”,确保把知识高质量地传递给学子们,保障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平稳有序,为“停课不停教”这场教学“大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天科教师在教学“疫”线上的风采和不忘初心,用情用心努力践行新时代教师使命和担当的情怀。
体育部线上教学保障组
外国语学院教学团队
(1)翻译系《基础口译实践》教学团队
学院翻译专业是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团队由易龙、郑东升、吴娜、鲁静、周萌五位教师组成。在疫情日趋复杂化条件下,《基础口译实践》课程作为翻译专业首批创新建设课程,通过模拟创业项目,仿真团队竞争,让线上教学开展得红红火火。
多名具备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进行合成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业设计、海洋生态等我校优势学科领域的创新口译项目实践,令同学们耳目一新——课程太有挑战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了——“口译员”领支票,小组资料可以“销售”,“营收业绩”激烈竞争!大家的创新创业激情都被点燃了,感觉毕业后真的可以去开个翻译公司,还认识了本校各学科动态和科研成果,增强了母校荣誉感与自豪感。同学们正向着科技领域一流翻译人才迈进!
(2)研究生英语及第二外语教学团队
思想的引领、知识的传授、心灵的关爱在疫情期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师生体验了别样的学习生活。
诗歌是每个民族语言与智慧的结晶。诵读德语诗歌《书颂》,有助于提升学生朗读词汇、语句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唤醒求知的内在渴望,实现文学价值引领;开展汉语诗歌《竹里馆》德语译文诵读,重温汉语诗歌的词韵特点、意境构筑,真切领会德语译文的遣词造句。经典诵读通过传承弘扬国学经典,可以激发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文化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线上教学需要准备大量授课资料,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学好用好各种教学技术软件,有目的增添授课环节,增加师生互动频次。线上授课,老师感染于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感动于每位同学的执着付出,欣慰于每位同学的点滴成长。2022见证师生共同成长。
(3)英语系英语读写教学团队
英语系《综合英语》为校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王梅、展素贤、李政文、闫丽华、樊慧,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引领,围绕中华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训练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团队采用任务驱动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线上自主学习国家级精品慕课及教师集体开发的教学资源、参与在线讨论、完成学习档案袋和前测;疫情期间,将线下见面课转为在线直播教学,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讲解,组织在线探究式课堂活动;课后学生完成后测、读写、听说实践,教师跟踪反馈和过程性测评保障了学习效果,达到了线上与线下课程实质等效,提高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
(4)翻译系中国文化翻译教学团队
《中国文化翻译》作为学院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翻译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面向翻译、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团队由顾毅、江治刚、付海燕、孙洪振四位老师组成,成员笔译实践和文化课、翻译课教学经验。
实施线上教学以来,团队不断完善线上教学方法,加大师生互动频率,跟帖60余次、归纳问题10余次,提升线上学习质量;在线下,利用课程微信群、雨课堂推动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团队坚信,只要凝心聚力、倾情投入,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并能积累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宝贵的教学经验,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
监制/新闻中心 刘绍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