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中国的古文字何以如此费解

汉字由繁入简,汉语由音配字

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人类的进化是由简入繁、由愚到智的演变过程。然而,从中国的古文字看,却不尽然。中华民族的先祖所创造的文字、所流传下来的著作,现代中国人无论是解释字义,还是阅读著作,都是很费劲的。如果没有专家的翻译、阐释和解说,并把古文字加以简化,普通百姓就很难理解、也很难看得懂、更难以用得上。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难道现代中国人还不如古代中国人聪明吗?

1、中国文字创制的独特性

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制的文字当中,中华民族创制的文字与众不同。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的典籍中,就有仓颉造字的记载。当然,我们不可能相信,数以万计的文字,都是仓颉一人所为。文字的创制,是千百万民众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按照事物的本身形象、按照口语的习惯音律,一点一滴、常年累月创制出来的。经过专家修订整理,使文字规范化、定型化。仓颉只是人们虚拟化的杰出代表。

文字的发明创造,绝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我们的原始先祖开始并不会说话,在共同的劳作过程中,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正是这种需要,促使大脑逐渐学会了思维,发音器官逐渐能够发出声音。最初的语言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进化为音节分明,并能够作为思想交流和 会交际的语言。

这是文字创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的先祖是先有语言,然后才发明创制了文字,实现了语言和文字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还难以做出准确地决断。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成果看,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公元前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就有了甲骨卜辞。从中就有“禾”、“黍”、“稻”、“麦”、“粟”等字。甲骨文中,还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至少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我国已经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已经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4500多字,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多字。这些字多以象形字为主。

此后,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人民创制的文字进行着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到了秦代,古文字即增加到3300个字,主要集中在《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典籍中。到了西汉,古文字即增加到5340个字,主要集中在扬雄所作的《训纂篇》。到了晋代,古文字猛增至12824个字,翻了一倍还多。主要集中在吕忱所作的《字林》中。

同时,在书写上也在不断改进。秦始皇根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客观需要,对文字进行了统一,做到“书同文”,并决定用篆书作为文字的书写方式。此后,经历了由秦篆到汉隶的改变,然后又经历了由汉隶到唐楷的改变,最后又经历了由唐楷到宋体的改变。直到雕版印刷的出现,才使得汉字结构实现了总体定型。

3、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实行愚民政策。中国的文字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进入近代 会,为了扫除民众的愚昧,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古文字变成白话文。只有把古汉字通俗化,才能让更多人摆脱愚昧,启迪智慧。

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人民要当好家、做好主,必须解决语言文字的通俗化、简单化问题。由此,文字改革即刻提到了新生政权的议事日程上了。新中国建立伊始,1949年10月10日,即成立了以吴玉章为常任理事会主席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字专家78人,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1954年11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称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为主任。1985年12月16日 ,改称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汉字简化和整理、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推行。其工作成果主要是:1956年1月31日,正式公布了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77年12月,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除此之外,整理并公布了两批《异体字整理表》。1986年,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对原表中的个别字,作出了微调。

汉字的简化、汉语拼音的推行、字典工具的使用,迅速地让许多普通民众掌握了汉字汉语,极大地推动了扫盲工作,使建国初期的文盲率大幅降低。也为后来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中国汉字使用的准确性

经过简化过的汉字还会经常出错,那么,没有经过简化的古文字,即便借助字典,许多普通民众仍然难以认读。即使汉语言专业毕业的人,也不能认全所有的古文字。他们需要接触、运用古文字时,也需要借助字典辞书才能予以准确解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8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