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制造业优势“以硬生软”,让软件更好为制造业赋能,重庆推动软件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主攻方向。
近年来,重庆软件产业平稳快速发展,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近20%,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日前召开的全市软件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要进一步瞄定方向、突出优势,走一条“软件+制造”的特色之路。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张坤琨 摄/两江新区
有优势、有机会
拥有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重庆软件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重庆提出,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产值要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并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万亿级产值规模软件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要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认为,重庆是我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研发、人才基础,同时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重庆软件业“以硬生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环境。在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也需要软件的赋能。如今,“软件定义一切”逐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已从以往的硬件决定功能,升级到硬件平台化、通用化,而由软件定义不同功能的新阶段。
《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按我市的产业状况,软件业发展有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六大方向,均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高新波认为,由此可以看出,立足制造业、为制造业赋能,是重庆软件业发展的最大机遇。
该校软件学院院长钱鹰则从技术角度提出,重庆“以硬生软”的落脚点在于以制造业的工程知识为核心,催生相应的软件技术,将制造业的工程知识、工艺流程和芯片、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等结合起来,这样的发展路径好处很多:
首先,涵盖了管理、设计、制造、服务的各个方面。
其二,通过软件将研发创新链、生产供应链、金融服务链、销售服务链等上下游连接起来,可以大幅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实现有机高效协同。
其三,通过在传统工业生产中、在工业产品上叠加电子信息技术,以发现新的业态、创造新的产品,实现融合创新。
▲中冶赛迪智能机器人在实验室进行调试。陈钧 摄/视觉重庆
近年来,重庆不少软件企业沿着“以硬生软”的路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两江观察梳理去年发布的“重庆支持重点软件企业发展”名单,130家上榜企业中大多数的“目标客户”是制造业企业——
中冶赛迪是钢铁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软件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优势,打造了“永锋临港智能工厂”等一批示范工程,业务覆盖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原料工程服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今年,中冶赛迪信息经营指标快速攀升,利润已突破2亿元,实现近10倍增长。
重庆励颐拓则主攻工业软件,它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制造业领域,其水平不逊国际主流同类产品。公司现已完成两轮战略融资,力争2025年实现科创板上市。
中科创达,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在智能 联汽车、智能物联 和智能手机等方面为重庆制造业企业赋能,2021年营收达15.5亿元,近3年的年均增长率近100%……
从全市情况看,2021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增加值增长10.7%、创近六年新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8.1%。同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2503亿元,同比增长24.6%,规模列全国第11位。由此可见,软件业赋能制造业,不仅让自身实现了快速发展,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位于两江软件园的中软国际。(企业供图)
汽车软件是突破口
为制造业赋能,汽车软件将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汽车产业是重庆基础最扎实、实力最雄厚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重庆拥有整车企业41家,配套企业上千家,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整,技术积累较为丰厚。钱鹰认为,以汽车软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对软件和汽车两个产业都起到整体提升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汽车产业链很长,包括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 络化,零部件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数字孪生研发以及测试场,均为软件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发力点”多、前景广阔。
为此,不少重庆企业牢牢抓住汽车软件这一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前展开布局——
作为重庆汽车行业的龙头,长安汽车深耕工业软件二十余年,并于2019年成立了专门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为智能汽车制造和使用提供系统平台,如今,搭载车辆已超过了100万台。
重庆励颐拓去年成功揭榜了重庆市经信委“揭榜挂帅”项目——“面向整车及装备制造行业的国产高端CAE软件开发”,预计今年底获得长安汽车的软件license采购订单。
仙桃数据谷已聚集起北斗智联、中科创达、黑芝麻等30余家汽车软件企业,近期还有国内智能 联汽车软件头部企业——光庭信息全国第二总部以及上海追势科技自动驾驶研究院落地,成为汽车软件密集地……
从这些企业作出的探索看,选择汽车软件作切入口和突破点,不仅契合“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方向,顺应新能源智能汽车“卡位超越”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汽车行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迫切需求,让软件和汽车产业实现了双赢。
▲仙桃数据谷。(仙桃数据谷公司供图)
“软硬结合型”人才吃香
软件业技术含量高,尤其对人才的聚集度要求很高。高新波认为,重庆要推动软件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梯队建设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从本次座谈会上多家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可以看出对人才的强烈需求。腾讯提出,其西南总部面临着软件人才招聘困难的现状,建议重庆从政府层面对此予以重视,多方位、多渠道增强对软件人才的吸引力;恩智浦也建议,一方面,重庆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培育更多的基层软件人才;还有中冶赛迪、励颐拓、长安汽车、可兰达等企业也都提出建议,重庆可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进一步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清单”,需求量最大、“时效”最紧迫的是“软硬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精通软件技术是基本要求,还要求懂一些信息设备硬件技术,尤其要比较熟悉制造业。当然,除了懂技术、还对管理或商业领域有所涉足,就更理想了。
高新波介绍,对于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开出的“需求清单”,包括重邮在内的众多高校已在进行一系列探索尝试:
首先是抢抓重庆软件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强软件人才培育,为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基础,例如重邮“南山强基工程”将软件、信息技术等列入重点发展板块。
同时,从以往的“企业上门求助”,转向学校“下山办院”,结合实际的运用场景,推动产学研融合,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其三,细化领域,走“专精特新”之路。例如重邮的“一院一品”工程,与两江新区合作建设空间通信研究院,与广阳湾智慧生态城迎龙数字产业园共建大数据智能化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人才培养开辟新通道……
当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庆软件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高新波从“产学研”角度提出建议:
▲ 重庆不仅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还可考虑从外引进一批领军型的软件人才,构建开放式的人才体系。
▲ 支持高校面向制造业开办交叉学科的专业,同时鼓励制造业企业把更多的应用场景向学校开放。
▲ 在本地设立面向制造业的“软硬结合型”研究机构。
▲ 引导和支持依托制造业开展数字化、信息化、 络化技术创新的项目。
通过这套“组合拳”,构建符合重庆制造业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人才梯队,让软件业更好地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