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不断擦亮创新最鲜明的底色


牢记殷殷嘱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5%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2.53%,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12位——

长春新区:

不断擦亮创新最鲜明的底色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新区视察时强调:“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殷殷嘱托,谆谆教诲,为长春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两年来,长春新区以创新为魂,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5%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2.53%,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12位,在东北区域新区中保持领先。

坐落于长春新区的龙翔国际商务中心

向创新要动力——

建设“两谷两基地”

日前,由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长春新区长春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为长春新区打造“长春药谷”再添生力军。

“我们是在长春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595%。”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启动建设的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未来5年可实现产值百亿元以上,将对壮大新区医药产业规模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4月,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长春新区以此为重要契机,高标准打造‘长春药谷’,打造立足吉林、辐射东北、影响东北亚的医药产业高地。”长春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光电信息产业领域,长春新区全力打造“长春光谷”,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促进双链融合互动,打造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长春新区高标准建设“两谷两基地”。“药谷”打造聚焦研发服务(CRO)、中试服务(CDMO)等功能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努力构建聚集千家医药企业、千亿产业规模的医药产业集群。“光谷”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形成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高地。“新材料基地”投资200亿元建设长春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材料、化学仿制药原料等功能材料,打造新型材料创新基地、高价值的生产基地。“数字经济发展基地”大力发展信息安全、工业互联 等新业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经过两年努力,长春新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超4000家。

向创新要活力——

打造两大创新高地

只要激发活力,创新就会纷至沓来。走进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创新的活力扑面而来。“借助院地合力推动优质资本和智本跨界对话,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优质科技企业星火相聚,让许多技术研发之花长成产业发展之果。”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负责人李冰介绍。

长春新区充分发挥政府搭台作用,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为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衔接、企业自主创新等提供有力支撑。

走稳创新路,在创新中赋能未来。长春新区系统布局整合创新平台,打造一南一北两大创新高地。

长春新区所辖长春高新区联合吉林大学,高标准建设“环吉大双创生态圈”,谋划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长春新区所辖北湖科技开发区加快建设北湖科学城,与省科技厅共同推动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共同谋划“中科院化学部院士进长春新区专场活动”,加快建设“长春科技创新馆”。依托已运营的省、市知识产权中心以及市知识产权法庭,打造知识产权生态小镇,已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1家。投资120亿元的科创广场即将落成,航天信息产业园、长智光谷等高科技产业园加快布局。

向创新要服务——

营造创新创业最佳生态

近日,长春新区255名企业服务专员深入走访1005家企业,为企业提供“VIP式”全方位服务,破痛点、通堵点、解难点,构建起“服务专员围着企业转、行政资源围着专员转”的新型服务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永无止境。长春新区积极构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模式,不断营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

长春新区先后建成各类孵化载体54个,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和北湖科技园中关村模式,擦亮“摆渡—渡向成功彼岸”等孵化品牌,推进孵化载体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全区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到8支、总规模24.8亿元,谋划建设长春北湖基金小镇,助力科技企业在各自赛道加快成长。

创新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慧谷引凤”行动计划,两年来兑现人才激励资金近1亿元,先后有10人入选吉林省“长白山人才工程”,41人入选省、市高级专家,2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位列东北地区前列。

加快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核心区,着力推进 “未来之洲”院士港、卓越工程师培训学院等6类30多个人才集聚载体建设。累计发放“创新券”2.38万张,超1200家企业受益,正准备发放“法务券”……

两年来,长春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60家,总数达到740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专精特新企业179家,其中国家级16家,占全省总数45.7%。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两年来,长春新区加快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彰显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劲的创新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长春新区坚持实业立区、科技强区、人才兴区,坚决扛起在省市振兴发展中的“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职责使命,加快把长春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开放、集约高效、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全面繁荣的现代化新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