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算法”共存?|《财经》书单

本期书单聚焦“批判学派”的视角,即算法、大数据、 交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步,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何种冲击。诚然,技术进步的主流,永远有益于 会发展,只不过在我们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听取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算法”的时代,生活中每天都被各种算法和应用程序包围。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革命也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向,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经济、 会运转模式的同时,甚至冲击传统的 会结构。有人将这一波科技进步浪潮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技术进步和信息革命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言人人殊。进步主义者认为算法的高歌猛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让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简易且可重复。而对技术进步持怀疑论者亦不在少数,这一派人士多居安思危,好为盛世危言,可称之为互联 “批判学派”。

本期书单聚焦“批判学派”的视角,即算法、大数据、 交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步,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何种冲击。诚然,技术进步的主流,永远有益于 会发展,只不过在我们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听取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

(英)杰米·萨斯坎德著,李大白译,北京日 出版 ,2022年2月

杰米·萨斯坎德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将彻底改变公共和私人生活。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数字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某些技术和平台以及控制它们的人拥有强大权力:有些技术会收集所有数据,我们为此会避免做出被视为可耻、有罪或错误的行为;还有一些技术会过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指导我们的行动;另有一些技术则会迫使我们去做原本不会做或不愿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人类与机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真实等方面的区别,都会逐渐消失。而控制这些技术的科技公司或平台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乃至决定我们的生活。

《大机器停止》

(英)E. M. 福斯特著,企鹅图书,2011年2月

E. M.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其作品中最为国内读者熟知的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福斯特也创作过科幻题材的作品,《大机器停止》(The Machine Stops)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小说描述了极端工业化的恶果:机器完全控制人们的生活,人们住在地下,全凭电子机械来进行交流。当机器停止运转之际,人类 会土崩瓦解。

《科技想要什么》

(美)凯文·凯利著,熊祥译,中信出版 ,2011年11月

本书是科技教父凯文·凯利的思想精华,他把多年来对科技趋势的观察与想象整理在书中,并提出了全新观点。

凯利认为,科技乃是一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系统。科技一如生物演化,也会自我成长、持续进化。人工智慧业已侵入人类生活,真正的“自然界”正不可逆地演化为“人工自然”的时代,“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而透过这些长远趋势,我们可以了解“科技想要什么”。

凯文·凯利认为,我们渴望科技带来的各种好处,却又想要减少个人欲求。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两种思维间来回拉扯,导致人与科技的关系充满矛盾。他在书中推断了未来几十年内科技的十多条走向。《科技想要什么》带领我们看透科技真正的欲求,有助于进一步深思科技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至死: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

(白俄罗斯)叶夫根尼?莫罗佐夫著,张行舟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2014年6月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美)乔纳森·克拉里著,许多等译,中信出版 ,2015年10月

过去20年,互联 日益侵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深远影响。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互联 企业透过 交媒体等工具,对人们睡眠时光的抢占。

资本支持下的技术企业,对人的操控与剥夺也出现了新的形式。技术进步、工具改善、消费主义盛行,种种因素让人们不得不屈从于资本的力量,每日奔忙,疲于奔命,陷入到24/7的建制中,成为不折不扣的“打工人”。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无所不在的 交媒体、娱乐平台等消耗着打工人们仅剩的一点注意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遇破坏。人的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在21世纪,睡眠的不安与未来的关系更趋复杂。睡眠介乎 会的和自然的之间,确保了有阶段性和周期性模式的世界存在,后者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也与资本主义不相容。所以,面对资本和市场,以及建筑其上的种种因素对睡眠的侵蚀,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睡眠这个日常生活中看似最平凡无奇的地方,可能正是一场激烈征战所发生之处。

《群体性孤独》

(美)雪莉·特克尔著,周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 ,2014年3月

《群体性孤独》对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人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自我保护的方法。人们日益离不开 交软件,即便在 交场合也经常沉浸在 络空间的信息沟通,此类现象便可归结为“群体性孤独”——人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不间断地联系,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 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15年来持续展开 会学调查,了解人们的 上互动。她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 交 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彼此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大数据的傲慢与偏见》

(美)凯西·欧尼尔著,许瑞宋译,大写出版,2017年6月

《硅谷帝国:商业巨头如何掌控经济与 会》

(美)露西·格林著,李瑞芳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5月

人们须臾不可离的诸多互联 产品,为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 会和生活,至于这种改变是否符合人们预期,以及是否符合全 会的长远利益,则是一个争议重重的话题,仍待长期研究观察。

毫无疑问,谷歌、脸书、推特、苹果等大型科技公司,为 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且不损害其创新能力的监管,也成了一个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棘手课题。事实上,大型科技公司与政府和 会之间的纠葛早已存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复杂博弈却在一系列政治议题上迅速激化。

在这部分学者看来,云集于硅谷的科技巨头,拥有强大技术和数据资源,甚至掌管着人们进入互联 世界的信息入口,成为事实上的“把关人”。当新技术在对所有行业改头换面,促成万物互联的进程中,整个城市都被连接起来,城市生活整体上变成另一种“产品”。而这是否就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真正所需要?这显然并非互联 巨头们所关心的事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