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园区,怎样实现技术人才的可持续?

?

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飞地园区,则是指以园区为载体的飞地经济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新加坡在苏州合作开发的一个工业园区,就已经开始了对飞地园区的早期探索。

本期的《龙行天下》将走进苏州工业园,看飞地园区园区的概念如何具体落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它发展难题又是如何破解?

这是一家高科技服务企业。企业就像一家医院,专门为纳米、半导体等材料看病。做检测、找病因、开处方,是这家企业的技术分析人员每天的工作。

企业位于苏州工业园的纳米城里。最初,企业只是在工业园里组建了销售团队,具体的实验分析和检测是送到公司在新加坡的实验室进行。

“我们胜科纳米2012年进驻到苏州工业园区的时候,纳米城还是一片空地。现在,纳米城里几乎都满了,其中,有50多家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苏州的实验室也建起来了,并完成对胜科纳米新加坡公司的收购。”

——胜科纳米苏州公司副总经理 李晓东

企业在筹建销售和实验室分析人员团队时,遇到不少问题。即使现在,这家企业在苏州的团队也都还存在着研发、技术实力方面的短板。

“表面分析和材料分析,在苏州没有对应的部门。所以苏州客服在那边见到客户后,交由我们来分析。但苏州的客服发到新加坡给我们部门的样品,有时候可能是另外部门负责的东西。”

——胜科纳米新加坡公司表面及化学分析部副总监 朱磊

人才不只是困扰企业,企业所在的园区也在寻找解决方案。这里曾经是一片低洼湖荡平原,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

这样的巨大转变起源于一个中新合作的园区项目。

在90年代初,中新两国政府决定在苏州做一个工业园,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为此,苏州成立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新加坡方面也有对应的贸易及工业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园区由中新财团共同组成的合资公司进行主要的开发建设。

“一开始确定股权比例时,新加坡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控股。1994年我们的资金压力也很大,所以最初的股权就定为新加坡占65%,中方35%”

——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 潘云官

“94年的时候毫无疑问是新方为主,我们大量的骨干力量都来自于新加坡。整个规划建设,都是由新加坡主导的。”

——中新集团董事长 赵志松

“我当时就跟苏州园区说,你们就是最好的飞地园区的范式,你们就是中新合作的。对新加坡来讲,这就是它的飞地园区。”

——上海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任浩

飞地园区,一方面解决了新加坡发展所面临的空间不足、成本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苏州建设园区所缺乏的资金、技术、经验等。

利用世界500强企业亚太总部在新加坡,园区最初吸引了许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苏州。然而如何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那时候这批企业进来,他对员工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是面向全国招聘。比如说和舰,一进来就要招300多个工程师,我带队跟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起来,搭一个平台,为这批企业招聘人才。”

——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 潘云官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聚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新加坡的人才机制能否提供新的思路?

在建设过程中,新加坡和中国团队如何解决制度不同、观念不同、管理经验不同等障碍?园区又是怎样实现产业升级?

更多内容,

请关注本周日晚19:45播出《龙行天下》栏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5月17日
下一篇 2019年5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