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窦相峰:两年抗疫 时刻在一线

埃博拉、黄热病、鼠疫、寨卡、裂谷热……18年中,各类传染病疫情串联起窦相峰的职业生涯。2020年之后,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与各个新冠疫情现场之间穿梭,成为窦相峰的生活常态。

从处置复兴医院聚集性疫情,到流调新发地疫情“西城大爷”,再到迎击首起德尔塔、奥密克戎本土疫情,两年多时间中,窦相峰全程参与北京市疫情防控。

迎击疫情就像打地鼠,不断有新挑战出现,也不断构建疾控从业者的专业自信。“进入常态化防控,北京的进京管理、 区管理、学校管理、发热门诊等各个体系都在起作用,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一起清零一起。”窦相峰说。

【人物档案】

窦相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委员。负责北京市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新发、输入性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全程参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负责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现场调查处置。2014年曾赴非洲参与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负责处置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首起肺鼠疫输入疫情,及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和裂谷热等输入性疫情。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窦相峰。北京市疾控中心供图

24小时在线的流调队长

2022年4月25日,中午1点,窦相峰从东二环的北京市疾控中心出发,前往西六环外的房山窦店镇。

四月下旬,北京突发奥密克戎疫情。这是疫情对外发布的第三天,感染者数量达到了70名,分布于8个区。

随着流调的跟进与新病例发病,传播链持续延长,一些新的风险点位陆续浮现。窦相峰赶往的房山,3日内筛出10名病例,发现聚集性疫情,两家餐饮店成为备受关心的新风险点。

抗疫是与病毒赛跑,面对奥密克戎更是。经历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北京市组建了15支市级流调队伍,作为流调队第一队的队长,窦相峰的行迹随时跟随病毒而变化,哪里出现了新风险,就要带队伍上前“会一会”,研判疫情形势与防控措施。

疫情竞速争分夺秒,流调员是其中的主力。从发现一 病人的那一刻,疾控内部的信息开始大量交互,窦相峰的全部注意力都要投入其中。疫情防控没有昼夜之分,工作与休息之间的界限,也会在一秒钟之间打破。

北京市疾控中心内,窦相峰(左一)正在和同事讨论工作。北京市疾控中心供图

前一天夜里,窦相峰刚接过某区疾控同行的来电,帮着商量防控举措的制定,挂电话前对方嘱咐他:“你手机一定要有电啊。”他戏称自己提供“7×24小时免费咨询服务”,同行有问题待解,随时打他电话,彼此也都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

“疫情的消息一来,我们心里都会有预估。这次涉及到学校、装修工,活动范围比较广,疫情控制难度会大一些。特别从22日开始,不断筛出来新病例,从专业角度是一个好事情,证明追到了病例,防控在推进了。”在去往房山的路上,采访插空进行,窦相峰分享了疫情的动态,房山的病例与主动检测病例的发现,说明奥密克戎扩散的速度很快,但北京已经“打过”几轮奥密克戎,只要核酸检测、区域管控等措施及时落地,动态清零就能有条不紊推进。

迎击疫情新挑战

2021年7月下旬,几位曾在外省旅游的新冠感染者返京,引发一起短暂的本土疫情。窦相峰对此印象很深——两年多时间里,北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新冠疫情,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参与其中。

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北京迎来首起新冠疫情。2月1日凌晨,在市疾控值守的窦相峰被同事叫醒,赶往复兴医院。这是当时北京备受瞩目的一起院内聚集性疫情,多名医护人员、保洁、患者、家属感染。一夜过去,窦相峰留在了医院,承担流调与制定防控措施的职责。白天待在医院忙碌,晚上十二点回疾控中心交接工作、休息,两点一线的生活,直到3月疫情平复。

“当时还是挺难的,核酸检测能力不像现在,从采样到检测都要我们自己来做。一千多份样本,足足测了三天,前方的人和后方实验室都累得够呛。”窦相峰回忆,更困难的是医院环境的复杂性,防疫既要保证病毒不外泄,又要保障院内患者正常救治,在透析资源饱和的现状下,还要打通一条绿色通道,让院外患者正常进出透析。复兴医院疫情之后,由于经验丰富,窦相峰又负责了多起医院疫情处置工作。

三个月后,“西城大爷”的确诊消息再次让窦相峰夜半惊醒,新发地疫情来了。

在宣武医院,窦相峰和西城疾控的同行乔富宇对“西城大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补充流调,再次细化了行程轨迹。沿着这份从现场传回的线索,各区采样迅速铺开,12日凌晨,新发地环境样本检出阳性,成为锁定疫源的证据。市场及周边随即封控,阻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

与新冠的对抗像一场漫长的“打地鼠”,这一棒子敲下去,下一棒要随时准备。不过,每一次疫情都有新挑战,也有新收获。

2020年底暴发的顺义疫情,其一 病例生活繁忙的流调 告曾在 会面引起热烈讨论。在内部,疫情溯源曾让窦相峰感觉“费老劲”。经过前方多次的流调、采样、调查,团队最终从监控中获得重要线索,将分散的病例串联了起来。“视频里的人就如苍蝇般大小,还要看防护是否到位,我们找得很困难,刑警一眼就看出来了,确实是术业有专攻。”窦相峰说,这次疫情让他们意识到,流调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多部门的力量。

顺义疫情,窦相峰在一线支援流调组。北京市疾控中心供图

随着新冠变异,疾控内部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断调整。2021年10月,额济纳旗游客归来,北京面临第一起德尔塔疫情。这一次,窦相峰感到来自变异株的压力,“追着病毒屁股后跑。”为了应对加速的变异株,市疾控与区疾控联合办公,并对流调、风险点位排查等不同的工作进行分块,互相补充、相互监督。相比之前一个人要写 告、做流调,分工合作让效率进一步提高,各干一块,新人也能很快上阵。

这种模块式的结构优化,在之后的疫情应对中继续使用,个体优势也得以发挥。

“我们几个同事中,孙瑛对流调信息异常敏感,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捞出可能漏掉的密接,任振勇现场组织能力非常强,几十上百的流调人员安排得井井有条,吴双胜那是奔着首席科学家努力的。各有特点,发挥优势,互相配合。很多年轻的同事也非常优秀,进步神速,很多地方都得向他们学习。”窦相峰说。

在抗疫中建立专业自信

非典次年,窦相峰从协和毕业,进入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始了18年的从业生涯。在新冠之前,他研究处理各种各样传染病,去过自然疫源地,曾前往非洲几内亚支援处置埃博拉。

埃博拉、鼠疫、黄热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疫情打交道是窦相峰的日常。不过,这些疾病致死率高,但不像新冠疫情这样迅速蔓延、来势汹汹,2020年之后,他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加了。

“新冠疫情每一起都够累的,主要是累心,老担心病例外漏,脑子里反反复复重播,要把人都捞出来。那种累,有点像干重活儿喘不上气的感觉。”窦相峰开玩笑,每次一来疫情,自己就神经紧绷,外出指导防控时,为了不出疏漏,要求格外严格,经常“吵到没朋友”。以往他脾气和善,很少着急。

但在专业角度,新冠防控经验的积累,也在加强他的专业自信。

“现在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北京的进京管理、 区管理、学校管理、发热门诊等各个体系和疾控体系一样,都在起作用,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动态清零。”窦相峰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