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核安全观 全面加强核安全监管

充分认识发表白皮书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颁布实施核安全法、核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运行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对核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指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我国自酝酿核电建设之初就将核安全摆在重要位置。1984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3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秉持“核安全事业高于一切,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严慎细实规范监管,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核安全精神,依法从严监管,有力推动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核安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核安全观提出5周年、核安全法颁布2周年之际,我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白皮书是深入宣贯核安全观的重要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核安全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核安全观,是核安全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为解决核安全治理的根本性问题、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原则、方法和路径。白皮书系统阐述核安全观“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心内涵,阐明做好核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将有力促进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涉核企事业单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深学透核安全观,落细落实确保核安全的政治责任。

白皮书是持续推介我国核安全治理方案的重要途径。我国倡导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积极为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持久核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白皮书充分展现我国作为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重要倡导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为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努力,有利于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成果,将核安全进程纳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不断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

全面把握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白皮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方位阐释核安全理念。白皮书阐明,中国秉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坚持“安全第一、依法治核,预防为主、纵深防御,责任明确、独立监管,严格管理、全面保障”的核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开展核能和平利用,统筹安全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国内与国际,全面系统推进核安全进程。

二是全过程梳理核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白皮书指出,我国制定实施国家核安全战略,核能利用从起步发展、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安全高效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实现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为贯彻这一方针,我国每五年制定发布核安全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系统完备、全面覆盖的法规标准体系,始终保持核安全政策的稳定性、系统性、法治性。

三是全景式展现核安全监管实践成果。白皮书介绍了我国核安全“三位一体”的监管机构,对核设施、核材料、核活动和放射性物质的全链条审评许可,对设计、采购、制造、建造、运行、退役等核安全有关物项和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执法,辐射监测的全覆盖全天候监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立体化、多维度展示了我国核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技术能力、队伍面貌,体现了我国核安全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五是全视角阐明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立足国内,白皮书指出保障核安全需以人为本,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强化政府引领、行业作为和 会参与,营造共建共享的核安全氛围。放眼国际,白皮书指出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确保核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坚持公平原则,本着务实精神推动国际 会携手共进、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持续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 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核事业进入了安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核安全事业进入了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时期。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将以白皮书的发表为新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秉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坚守保障核安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类的初心和使命,持续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核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民利益的天大的事,务必严上加严,确保万无一失。核安全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生态环境部门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站在国家总体安全角度考虑核安全问题,牢固树立“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安全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意识,坚持许可、审评、监督、执法全过程从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核安全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持续完善监管体系。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推进核安全法配套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大力推广核安全管理体系,强化规范监管,明确工作标准,统一执法尺度,提高监管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落实《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加强规划对核安全工作的引领和带动,不断提升我国核安全水平。

三是不断提升监管能力。核安全监管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必须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增强监管本领。要加强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中心内涵建设,强化核安全科技研发,重点提高自主化试验验证和软件评价能力。强化辐射环境监测国控 建设,加快推动核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完善分级分类的核安全人员培训顶层设计,加快打造领军人才,培育青年骨干,提高队伍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四是严密防范各类风险。当前国际核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核安全风险多元交织,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防范核安全风险,加强部门间、领域间、央地间协调联动,强化风险评估和联防联控。重点保障核电厂运行安全,探索建立风险指引型监管模式,强化对重大不符合项和重点核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独立调查,完善审评监督、经验反馈和技术支持体系。提高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隐蔽性、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推进乏燃料后处理、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测、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保升级等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对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 一起,强化警示震慑,维护法律权威。

《 人民日 》( 2019年09月11日 16 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8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8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