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知 回应“中科院停用事件”时称,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 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知 截图
据媒体 道相关数据显示,知 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近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知 坐拥6000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录率为99%。
曾在《南京大学学 》担任执行主编的朱剑指出,知 创建的大规模数据库,收尽了具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文献和期刊,并进行数字出版和传播,成功地改变了学术传播的基本样态,大大提升了学术传播的效率,其文献价值毋庸置疑。
多名专家、学者表示,希望这次事件能够引起 会、学界和商业机构对数据库类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反思,以及相关部门对于数据服务的规范。
中科院调整知 等数据库合作模式
根据中科院相关教育业务 站显示,截至4月19日,中科院中文数据库共收纳14个数据库,CNKI中国知 包含在列。
关于中国知 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 中心合作服务的说明已挂在知 首页。知 截图
据透露,4月18日,该院曾遇到知 下载文章服务不稳定的现象,到了19日才恢复下载功能。此前4月8日,文献情 中心曾发布《关于CNKI科技类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正常下载的通告》。
《通告》显示,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 中心与同方知 (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就费用、订购模式展开积极讨论,但在多轮艰苦谈判后,CNKI数据库依然坚持接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给出的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4月19日下午,知 发布《说明》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 中心对包括知 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 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知 的前身“中国期刊 ”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得到多个国家部门的支持。
中国知 的内容建设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有限公司承担,技术与服务由同方知 (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批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专业互联 与电子出版机构。
被指采购定价连年上涨
在多个媒体 道中,知 作为市场化的商业机构,因其产品及服务的特殊性,定价权优势在知 手中。
2016年1月7日,武汉理工大学曾就中国知 涨价问题发布过相关说明。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截图
武汉理工大学曾在2013年12月和2016年1月,先后两次宣布暂停使用中国知 CNKI数据库。该校图书馆曾公开明确指出,在2010-2016年期间,知 涨价幅度超过132.86%,年平均涨幅18.98%。
知 采购价格上涨也得到相关高校证实。
北京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提到,知 数据库的采购价格每年都在上涨。“我们学校的知 采购价格在100多万,每年有5%~10%的涨幅,今年 价比去年涨了15万。”他说。
据厦门大学招投标中心官 披露的厦门大学“中国知 ”数据库采购成交公告显示,2019年该项目成交金额为73万元;2020年成交金额为74万元;2022年成交金额为85.1万元。
“我曾专门跟学校图书馆提过,能不能把知 里有些杂志和数据买下来?图书馆回复我说,根本买不起,太贵。”北京市某高校法学院副院长陈哲(化名)说道。
“就像在饭店里点菜,知 提供一个菜单,采购方按需打钩。”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国章解释知 的收费模式称:知 提供多个不同的子数据库,学科越多,要买的子数据库越多,价格就越高;此外,价格与采购方的用户数、下载量等都相关。因此,各个单位采购价格都不一样。
严老师曾到知 参观。“知 其实是把纸本的数据用OCR识别(文字识别)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同时还会编制系统索引,以及进行智能化搜索处理,而这些都会计入成本。而且每年数据都有新增,因此价格也随之上涨。”
他表示,知 内部一直采取计件薪酬发放工资,提高了其内部运营的成本,而采购定价则根据内部成本调整。“那么大的文献量,靠人做产品,人力成本自然会高。”
“几乎没有学术机构能绕开知 ”
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继续与知 合作,最终以妥协告终。
上述洪老师道出了学术圈的真实状态:“科研人员一方面离不开知 ,另一方面又很反感知 的‘不断涨价’行为,就导致一边愤恨一边妥协。”
据了解,经过20余年发展,知 数据库已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及研究机构采购的重要标的之一,也是学术科研人员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上述北京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指出了数据库对于学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性:“做学术研究离不开了解文献论文,不看文献资料就没法做研究。”
此外,知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 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止到2022年1月20日,收录博士学位论文48.1万余篇。其中,241家培养单位与CNKI独家合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 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止到2022年1月20日,收录硕士学位论文480.6万余篇。其中,464家培养单位与CNKI独家合作。
“我是一个使用知 的重度依赖者,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上述严老师指出,“全校几万学生教师做科研、做论文。只能续购、不可能断,断了怎么办?”
“几乎没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能够绕开知 。”有受访者称。
与后来者维普咨询和万方数据几百种独家期刊相比,知 拥有显著的知识产权优势,其收录的独家期刊在数量、质量上都远高过同领域的其他经营者。
据多家媒体 道,知 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知 坐拥6000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录率为99%。如今,知 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以及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用户长期的使用习惯难以在短期内被打破。
公开毛利率超50%
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 告披露,同方知 该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达到53.93%。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 的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93万元,毛利率为51.3%。
2005-2021年,同方知 历年毛利率走势。 同方股份财 截图
在电商平台,众多商家打着“知 ”名义售卖论文查重服务,不过知 表示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 络截图
2021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旬教授赵德馨,公开控诉知 擅自收录其100多篇论文,并向用户收费,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据赵德馨表示,其论文被收录后,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自己下载还需要向知 付费。
该前员工进一步解释,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要想毕业,必须将论文上传知 并进行查重,而知 作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能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单位,在各个学术机构认可度较高。久而久之,论文被知 收录便成了一种“认可”,越多的人将自己的论文上载,知 中构建的数据就越全面。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同方知 逐渐成为一家年营收数十亿的公司。
■ 追问
知 是否涉嫌垄断?
由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知 面前难有议价能力,关于“知 垄断”的讨论不断被提起。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议题发声。
但对反垄断法意义上“垄断”行为的认定是复杂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此前在接受《长江日 》采访时介绍,只有反垄断法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 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执法或司法机关在判定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第二步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步是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如何走出“知 模式”?
4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就“中科院将用万方和维普代替知 ”一事发文称,“我们呼吁开放科学,包括:更加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与更易获得、可核查且接受审查和批判的科学知识。由此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使用开放许可更广泛地共享他们的著作、数据、软件,乃至硬件,进而促进科学合作,推动科学发展。”
他认为,市场监管机构应当规范知 的商业交易行为,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放开国内电子学术平台 络出版服务许可。同时,市场监管机构应当规范学术期刊公司的出版、发行行为,不得强制要求著作权人进行“捆绑”授权,学术期刊公司应向著作权人进一步释明授权内容以及会产生的结果。
吴晨则表示,破局的关键还是要让学术数据回到公用市场资源的范围之内,来打破知 等平台对于这些应当公用的资源,基于知识产权形成的私有的垄断地位。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国章认为,数据库应该坚持公益性。“公益定位并非不收费,而是按照成本计价,或是作为公共基础资源由政府买单。”他指出,知 可以寻找其他盈利模式,例如拓展国际市场,进行文献翻译、学术成果输出等,以及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来产生收益。
在北京某高校教授张杨(化名)看来,知 数据库应由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作为科研公共产品,覆盖企业运营成本,不应该从学者的知识创新中赚取高昂利润。数据库应该具备半公益性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运行,以防止类似数据库形成知识传播壁垒,阻碍知识传播和创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