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U的始祖,却是最没存在感的平台——回忆AMD A8-3870K

非常季节,记得要保持平常心~~

Hello大家好我是尤娜,硬件数码爱好者一只。按原计划其实是要给i7-2600K那篇文写后续的,但一样关键道具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迟迟到不了我手边,就只能暂时搁置了……今天的怀旧系列,让我们转投红色阵营,重温当年的初代APU——AMD A8-3870K

A8-3870K诞生于2011年,与i7-2600K同岁,就连命名方式也十(peng)分(ci)相(xian)似(yi)——然而二者命运却截然不同。由i7-2600K引领的LGA1155平台,至今仍活跃在大部分人手中;而由A8-3870K引领的FM1平台却连“垃圾佬”群体都很早就看不上了,和同期推土机系列一起沦为“i3默秒全”的笑柄。

当年的它到底为什么而生?普通人入手以后是什么样的体验?现在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历史

2006年收购ATI之后,AMD成为当时全球唯一同时具备高性能CPU/GPU研发能力的厂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2年,Intel方凭借Arc独显成为了第二家。在此之后AMD就一直有个计划:推出将CPU与GPU融合的产品,让二者相互补足,实现异构计算加速以发挥最大性能。这从当年AMD的宣传口 “融聚未来”便能看出。

但和后来的Xilinx不同,当年AMD是用现金收购的ATI,这导致公司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现金流问题,事实上后来AMD在CPU领域受到的挫折也甩不开它的影响。辗转来到2011年6月,AMD终于推出第一代加速处理器(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简称APU),代 为Llano(emmmm跟第二年成立的深圳绿巨能撞车了)。

  • A8系列:对应上代羿龙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线程,搭载拥有400个流处理器的HD 6550D核显;
  • A6系列:仍对应上代羿龙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线程,搭载拥有320个流处理器的HD 6530D核显;
  • A4系列:对应上代羿龙X2系列,桌面入门定位,2核2线程,搭载拥有160个流处理器的HD 6410D核显。
  • 至于对应上代羿龙X6系列(桌面高端定位)的,自然就是再后来10月份发布的推土机家族了。

    上述内容放到如今也算是破除了许多谣言——

  • APU的A是“加速”的意思,并不是“AMD的某些CPU就叫APU”
  • APU并非AMD“推土机失败后,为了蚕食入门市场,推出以田忌赛马”的产物,它的诞生比推土机更早;
  • APU的A4/6/8命名分级,指的是搭载核显,并不是要碰瓷那边Intel的i3/5/7。实际上下一代APU又推出了A10系列,确实也是搭载的比A8系列更高一级的核显;下下一代倒是出现了某款A10和A8核显一样的情况,也算是“开摆”让上述碰瓷谣言实锤了。
  • CPU-Z

    我挑选了华硕F1A75-V PRO主板作为它的座驾,这个主板一大特色是拥有DP接口——FM1系列APU和同期2~3代酷睿一样,核显走HDMI接口最多只能输出1080P 60Hz;而想要带动2K显示器必须通过DP接口。

    它还拥有图形界面BIOS,比它更晚出的更高端的推土机系列,反而不少还是蓝底白字的复古扁平化BIOS。BIOS支持CPU/核显的自动超频,幅度会因搭配CPU而异。

    A8-3870K的CPU默频是3.0GHz,选截图上“OC调节”可一键超频至3.3GHz;核显默频是600MHz,选截图上“GPU Boost”的Turbo/Extreme Mode,可分别一键超频至800/900MHz。

    不知为何,CPU在BIOS和Windows里都被识别为A8-3870没有K,实际上它确实是不锁倍频的。截图可见它的指令集与羿龙2系列一样,没有后来推土机支持的SSE4.1/4.2、AVX、AES等;最那啥的是把三级缓存完全去除了——现在的5600G/5700G砍半已经让不少人不满,谁料当年的AMD下刀更狠。

    工艺倒是更新到了格芯32nm,和推土机相同,因此功耗表现肯定还是要优于普遍45nm的羿龙2们的。

    (我这个截图是主板自动超频以后的结果,默频应该是3.0GHz)

    CPU搭载的核显倒是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HD 6550D,现在AMD终于想起给6600H/6800H也给取上了。注意它并没有沿用AMD经典的GCN架构,而是比GCN更加古老的TeraScale 2架构,对应桌面端HD 5000/6000系列独显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它拥有400个流处理器,这个规模与桌面端HD 5570/5670独显一样。

    (代 竟然是“相扑”……GPU-Z给错识别成了320个流处理器)

    AMD早已于2016年便停止了针对TeraScale 2架构显卡的更新支持。因此这个驱动界面跟上次你们看到的Intel核显一样,非常具备年代感……

    对比一下今天的Radeon Settings——

    测试平台

    我给A8-3870K找来的对手是Intel于第二年(2012年)发布的三代酷睿i3-3225,其基于Sandy Bridge改进而来的Ivy Bridge架构,Intel 22nm工艺,2核4线程主频3.3GHz无加速。最后一位“5”代表它拥有与众不同的核显——HD 4000,比i3-3220/3230们的HD 2500要高出一档(实际不止一档)。主板就是上篇i7-2600K的文里出现过的ROG M5G(Z77芯片组)了,它可以通过内存超频提升酷睿核显性能,而H/B系列主板不行。

    内存也还是上篇文里的三星金条。只要了2根,因为我觉得对这个级别的CPU而言,8G双通道已经够了。

    搭配的独显,铭瑄GTX 650 Ti Boost曾经专门为它写过文,蓝宝石RX 590在上篇i7-2600K的文里大家也已经见识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看。另外还有一张著名的亮机卡影驰GT 710冰鳞 1G版,它采用无风扇的纯被动散热设计,外观像一条漂亮的鱼。

    (它还有好多个配色,GT 610也有类似外观的。实际上GT 610的2G(业界讹传为1T)“疯牛病”版本是最值得收藏的,但它没有HDMI接口……因此我还是入了GT 710,它的性能也更适合与HD 6550D还有HD 4000对比)

    主盘因为我不想重复装系统,故A8-3870K使用了另一块240GB的金泰克盘。这盘的性能相比i3-3225使用的SM841是要差不少,因此所有应用我都给装在了副盘里,以尽量控制变量。

    散热器属于没办法,雅浚G3这种较新的散热器已经不支持AM3/3+还有FM系列平台(也包括Intel的775平台)了,只能采用伴随了我好多年的旧版“反人类”400。它的散热性能比雅浚G3是要差不少的,更接近B3。

    然而散热器还不是A8-3870K最要命的问题——目前主流的监控软件,甚至包括AMD自家的OverDrive(现在锐龙系列普遍采用的Ryzen Master的前身),都没法准确读出它的温度!推土机和速龙/羿龙系列也是如此。

    我手里这颗A8-3870K可以在1.488V电压下超频到全核3.5GHz并稳定通过AIDA64 FPU测试——此时在玄冰400镇压下,两个传感器显示的温度分别为67/56℃。而待机时呢?67℃那个在7~20℃之间跳,而我光房间室温都有24℃了;56℃那个稳定在33℃附近倒还马虎,但按我的经验,玄冰400并不足以把100W+的它压得如此凉快。

    这也是为何我一般都不推荐入手AMD锐龙之前的垃圾性能弱是其次,最关键你都不知道它有多热

    另外可以看出,尽管与羿龙2同架构,FM1 APU们的超频能力却相当弱。羿龙2的CPU如X4-955,其超频电压拐点普遍在3.6GHz,体质好的上4.0GHz一般都没问题;我这A8-3870K再往上到3.6GHz,就连跑分都会 错了。

    (因为我是用Overdrive超的也就是“软超”,所以Cinebench R15显示的还是主板自动超的3.3GHz)

    参赛选手最终被我划分成4组——

  • A8-3870K默频3.0GHz,核显为默频600MHz,搭配1600MHz内存,时序9-9-9-24(后文简称“自动组”);
  • A8-3870K超频至3.5GHz,核显超频至900MHz,搭配1866MHz内存,时序9-9-9-24(后文简称“双超组”);
  • i3-3225,GT 710独显,搭配2133MHz内存,时序10-11-11-30(后文简称“i3独显组”);
  • i3-3225,核显超频至1350MHz,搭配2133MHz内存,时序10-11-11-30(后文简称“i3核显组”)
  • FM1平台最大支持1866MHz内存,实际可以通过超外频再提升至2000MHz左右,但这里我选择了维持原状。

    自动组之所以仍维持1600MHz,是因为1600MHz的DDR3在当年属于绝对主流(1333普遍都能超1600,但1600也不一定能超1866)。核显性能与内存频率息息相关,我这样做更能还原当年普通用户的体验。

    i3核显组之所以选择核显超频+拉高内存频率,是因为HD 4000性能还是太低,这样做可以尽量拉近它与HD 6550D默频还有GT 710的表现。有意思的是这两根三星金条搭配i7-2600K默电是可以稳跑2133MHz CL9的,搭配i3-3225就连加压都不行,必须CL10,看来内存控制器体质也有差距。

    这里还是再强调下:内存时序、延迟包括后面DDR4/5时代的分频,并不影响核显性能。核显性能只吃带宽

    跑分

    惯例总结放前面,详述放后面,太长不看的同学可以只看总结然后快进。

    有些分数的绝对值过高,为了让图表更好看一些,我做了除以10处理。独显基本不会影响到纯CPU部分的分数,因此i3核显组我就只放了图形分数。

    先额外来一波喜闻乐见的娱乐大师经典版。自动组的图忘记截了,CPU分数是4W出头,核显在1.1W上下。GT 710独显是9300左右,HD 4000核显在被我超了一通后约7000,这个娱乐程度如何就请看后面了。

    双超组CPU可以跑到4.6W以上,比后来的奔腾G5400(基本就是6代i3-6100)都还高了,果然娱乐。核显可以有接近1.6W分,这个成绩跟后来的UHD 630/Vega 3两枚核显比较接近。

    篇幅所限,以下若无特殊说明,只放双超组的截图

    CPU-Z跑分因为要用到完整版SSE4.1指令集,只有精简版SSE4A的A8-3870K是明显吃亏的,它的前辈羿龙2也是。即便超频到3.5GHz,单核也才175,还不如上一代Intel最弱的赛扬G530;多核不到700,也就比下一代奔腾G3220强了那么一点点。

    Cinebench R15的分数就比较正常了,超频后单核能跑到接近90分,多核347分相当于半个i7-2600K;即便默频时多核也比较接近i3-3225,单核悲剧,毕竟K10架构已经是2007年的了。

    我们来简单粗暴算下每GHz的分数,权当“IPC”——

  • A8-3870K为89/3.5≈25.4;
  • i3-3225为120/3.3≈36.3;
  • 打桩机的FX-8320E为107/4.5≈23.8;
  • 初代酷睿的X3440为118/4.0≈29.5;
  • 酷睿2的E5450为95/3.6≈26.4。
  • 这么看来羿龙2的同频性能在诞生年份其实还不错,即便FM1上三缓已经被砍掉了,相比酷睿2差距也不远。反而是打桩机还没它强(推土机更是比打桩机还要低8~10%),开倒车实锤。

    Cinebench R23就别难为它了吧,AVX指令集都没有的玩意……来跑跑同年代的3DMark 11

    表现还行,但即便双超组物理分数还是没打过i3-3225。图形分数自动组略低于GT 710,双超组就明显要更高;HD 4000在这一块表现比较悲剧,即便双超也只有两位对手的约70%。

    新3DMark也来一下,跑压力最低的Fire Strike。这次自动组与GT 710差不多,双超组明显领先;HD 4000的表现回勇了,竟然比GT 710与自动组都要强,这么看来Intel核显倒是有些“战未来”?

    Time Spy跑不了,HD 6550D和HD 4000都不支持DX12。GT 710倒是支持。

    最终幻想15也跑不了,它要求CPU必须完整支持SSE4.1才能打开。i3-3225是可以跑的,推土机/初代酷睿也可以跑,可见羿龙2是真的属于过时架构了。(其实酷睿2 45nm的版本也可以跑,但跑不了后文的起源、2077们)

    办公

    看完前面的跑分,相信无论A饭还是A黑同学都要震怒了。堂堂旗舰的A8还超了频,结果大多分数仍打不过对面的i3——这放今天大概相当于Intel把13代酷睿从i3到i9全铺满货了,结果AMD只能拿出来一套上限是R5-5600G的系列产品来与之竞争。那它还靠什么立足市场,就凭一个强一截的核显吗?

    别急,现在让我们请出PCMark 8,没错就是笔记本评测文里常客——PCMark 10的上一代。由于已经属于过时套件,现在它在UL官 是免费下载+激活的,头条限制不能发链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

    PCMark 8激活后的完整版包括了家用(Home)、办公(Work)、创意(Creative)三个主要场景;每个场景又拥有常规(conventional)和加速(accelerated)两个运行选项,后者可通过调用GPU里的OpenCL模块,为每个场景里面的任务加速以提升性能。多提一嘴,这三个场景各自在笔记本上还可以进行续航测试,而且测出来的成绩相比今天PCMark 10还有Mobile Mark们,是要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的。

    家用场景,A8-3870K自动组与双超组均不敌i3-3225,不过差距也不算大,均不到10%。我另外用GT 710独显搭配默频的A8-3870K也跑了一遍,结果是2167,反而不如A8-3870K+核显。

    勾选OpenCL加速后,A8-3870K实现了反超,即便自动组也战胜了i3-3225!也不知道那年代有没有“AMD YES”的口 ……另外A8-3870K自己搭配GT 710的表现是2165,与加速前在误差范围内相当,远不如核显。

    办公场景,默频的A8-3870K落后i3-3225 16%,加速后提升也不算大。搭配GT 710后成绩为2306,依旧不如核显。

    勾选加速后的场景很是滑稽:A8-3870K有小幅提升,仍未战胜无加速状态的i3-3225,反而是i3-3225自己在勾选加速后大滑坡跌到2369,这是加速还是减速啊……(Intel:哼,你家Vega核显后来剪视频不也一样)

    GT 710在这个场景里表现最好,即便和A8-3870K搭档也来到3142,明显胜过核显。

    创意场景,这个场景是A8-3870K被i3-3225甩开最远的了,默频时候差距来到26%,超频后也有12%。默频+GT 710独显的表现是1973,相比核显有一定提升但不大。

    勾选加速后再次华丽翻身,默频即战胜了i3-3225。搭配GT 710时候为2150,远不如核显。

    PCMark 8还支持与Office/Adobe套件里常用内容的联动测试,我的老硬盘里恰好装有Office 2016,因此再顺手测了一下Word/Excel/PPT三件套。

    这个场景A8-3870K没有打过i3-3225,默频时差距17%,超频后下降到10%。默频搭配GT 710的表现继续下降到2223,反而是i3-3225还可以略微提升到2811,此时二者的差距已经比较接近理论跑分的了。

    到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APU里面那个“A”确实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是那几年AMD苟延残喘的资本之一:通过异构计算领域的积累,尽量在硬件层面去融合CPU和GPU。在HD 6550D核显的帮助下,A8-3870K可在支持OpenCL加速的场景(而不单单是游戏)里实现性能提升,HD 4000和GT 710相对就比较捉急。

    最后我也跑了一遍现在通行的PCMark 10。话说Win11都出来一年多了,UL你家啥时候更新11呀?

    这次A8-3870K就没那么好运了,基本是完败给了i3-3225。但聪明的同学应该不难猜出原因:PCMark 10发售于2017年;而HD 4000和HD 6550D的驱动,恰好都停更于2016年!失去更新支持后,较量基本就只能依靠纯CPU性能大力出奇迹,于是i3完胜A8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