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封杀”59款中国应用:损人不利己

印度列出的“禁用”名单

近期,印度国内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热潮。就在这两天,印方又向中国软件开刀了。据《印度时 》 道,当地时间29日,印度政府宣布将禁用Tik Tok(抖音海外版)、微信、微博等59款中国APP。

“印度制造”的无奈和倔强

印度的行事风格与美国特朗普政府,还真是遥相呼应,颇有些神似。但这些APP该如何禁,似乎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措施,至少在禁令公布后,印度用户仍可以打开这些APP。而从抵制的APP看,印度抵制的对象也是有选择、有考虑的。

“封杀”的大背景是:边界冲突之后,印度似乎憋着一股邪火无法释放,虽然连自家领导人莫迪都承认,没人侵犯印度领土主权,但印度部分民众并不买账,反对党对莫迪“卖国”的指责更是甚嚣尘上。于是,莫迪政府索性就从最能 召广泛参与、又最能释放民众情绪的地方入手:经济上抵制中国。

过去二十年,中印两国贸易发展迅速,年贸易额几乎要超越千亿美元大关了。中国商品不论是资本品还是消费品、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日用品,在印度市场上都很有吸引力。

作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30%,这还是过去十年产业结构不断轻型化之后的结果,而之前最高时近35%。印度从国大党政府提出“再工业化”到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制造”已有十几年,但制造业发展却始终不尽人意,占GDP的份额一直徘徊在14%-15%之间。

这也是为什么中印两国贸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贸易不平衡也在不断加剧,2019年中方顺差达到569亿美元,占印度整个对外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正是由于贸易的不平衡,印度政府屡借WTO允许的贸易保障措施,来为本国产品争取发展空间,但结果表明,市场自有其运行的规律,政府的干预难达预期。

另一方面,印度也应该看到,中国不仅在终端市场上满足了印度居民对物美价廉消费品的需求,也通过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保障了印度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就是印度智能手机和仿制药的生产。

印度仿制药目前所需的70%-80%的原药供给来自中国。这恰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印度要“自力更生”就必须融入国际分工链,而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是其绕不过去的环节,唯合作才有可能双赢。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印度经济在疫情暴发前就已经不断下滑,2019年-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4.2%。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低迷,仅靠印度政府的公共支出注定难以为继。

私人消费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先后发生债务违约使得整个行业不得不收紧信贷所致,而私人投资下滑则发生得更早,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原因既与企业、银行双财务失衡有关,也与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印度固定资产投资率已从2007-2008年最高时的37%降至28%的水平,与经济高增长时期中国保持在50%以上的投资率相比,印度差距不小。中国的高投资源于自身的高储蓄,而印度储蓄率仅在30%上下。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的增长,印度必须吸引大量的外资。

中国2016年便跃居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印度虽然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疑虑、拒绝加入,却是中国倡导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从成立伊始,印度就是亚投行贷款的最大受益国。而在亚投行中,中国是认缴份额最高的成员,因而也是最大的股东。印度真的能拒绝中国的资本吗?

更何况,如今正处在疫情期间,印度两周多以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均在1万例以上,目前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万例,是亚洲地区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位列全球第四。

而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困局的问题解开方式,应该是实现更大程度地开放,抓住内外部的机会,而不是退回到“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封闭化窠臼中,搞经济排外主义、孤立主义。印度方面迟早也会意识到,“关起门来以邻为壑,解决不了问题”。

接下来,印度将采取哪些动作,还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冲突与封杀将会让中印关系愈加艰难,而印度也会成为损失相对更严重的那一方。

□刘小雪(中国 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