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54岁,体型偏胖,发现高血糖5年,平时吃二甲双胍及格列本脲治疗,没什么不舒服,自我感觉良好。偶然情况下会感到一阵头晕、无力、出汗和呼吸不畅,于是开始进行血糖监测,这一测不打紧,发现空腹血糖值基本正常,餐后再测,血糖杠杠地上去了,再过两三小时,血糖居然嘎嘎地低得吓人。血糖耍起了猴性忽上忽下,赵女士嘴上倒不怎么在乎,”我这吃着药,也没啥大毛病,不是挺好吗?”#清风计划#
其实,血糖波动大损伤更大,那么,”猴性”的血糖到底有什么危害?怎么控制?
什么是血糖的”猴性”
像赵女士这样的糖友其实不在少数,这是一种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形,在医学上属于血糖的非稳态,即血糖峰值、低谷与平均血糖之间的差异过大。
血糖波动还包括了波动的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换句话说吧,你的血糖到底有没有”猴性”、猴性有多大,一看这猴最高蹿多高、最低探多深,二看它隔多久蹦跶一次,三看它每次蹦跶多长时间。
人活在世上,一年有四季,一日分早晚,时动而时静,三餐各不同……各种环境因素时时都在变化,导致身体内环境也处于时刻变化之中,血糖水平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波动。
拿正常情况来说,一天之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波动3~5次以内,天与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在0.8mmol/L以内。咱所说的血糖”猴性”,是指一天之内血糖波动(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达到5mmol/L或更多,天与天的平均血糖波动达2mmol/L或更多。
血糖猴性让身体很受伤
血糖有了猴性,对身体是有严重影响的。而且,猴性越大,身体就越受伤。
研究表明,这种急性应激事件对人体的危害更甚于持续高血糖。尤其是2型糖友,多为中老年人,机体器官组织存在一定的退行性改变,血糖波动过大,更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加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使炎症过程被激活、凝血机制活化,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基础研究证实,如果血糖长期稳定,哪怕偏高,机体还是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倒是血糖的反复波动过大更让人吃不消,会导致机体适应能力下降,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凋亡,引起血管并发症。
血糖波动性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临床研究还发现,血糖反复波动还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反应。注射胰岛素的糖友更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由于不易发现,极易诱发心梗,危害更大。
压制猴性的”五指山”
《西游记》中的孙猴子本性顽劣,被如来五指山压制五百年,后随三藏法师西天取经终成正果。猴性血糖,也得拿”五指山”压一压才是正理。
首先是规律监测血糖,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管理血糖波动途径,通过它能了解血糖波动的特征和程度。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有2种:动态血糖监测(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CGM对血糖波动的特征、程度反映更加精准和全面,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的一种方法,但监测的成本过高,操作复杂,不易普及。SMBG灵活、简易,监测费用较低,通过每天几次手指血糖就能对血糖波动进行分析评估。
其次是找出血糖猴性的原因。前文中已经说到了血糖波动大的常见原因,糖友可对照自身具体情况,并咨询医师、营养师、运动专家、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如果有条件的话,让你的血糖管理团队给你帮帮忙,找找原因。
然后是 “对症下药”。根据所找到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血糖的波动。比如是饮食因素引起的,糖友应积极配合营养师,采取更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方案,有饮酒习惯的应减少饮酒量,尤其是不要空腹饮酒。
比如是药物因素引起的,应定期咨询专科医师,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针对国人较为普遍的餐后血糖波动大的特点,选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药物,控制血糖波动的效果较好。
另外是改善控糖装备。若条件允许,升级一下自己的”装备”,包括硬件和软件。比如在硬件方面,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友,由于传统给药方式与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不同,从而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就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泵,因为胰岛素泵是模拟正常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达标,还能防止血糖波动过大;此外有些帮助血糖管理的智能穿戴设备等,糖友亦可选用。
最后是用知识武装自己。要防止血糖猴性,不是拿药一吃就完事。建议糖友多读言之有物的文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血糖进行综合而有计划的管理,把平稳控糖当作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并时刻保持一份坦然的恬淡心境。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学习新知识~
对于这篇文章您有疑问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呢?欢迎添加我们控糖教练-崔紫玲(微信:tys2809)进行咨询,进入糖友群,一起分享学习吧~
参考文献:
[1] Krinsley JS.Glycemic variability:a strong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8,36(11):3008-3013.
[2] 赵大坤,吕肖锋,高宇,等.血糖波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75-1478.
[3] 王亚双,吕肖锋,彭永,等.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J]. 新医学,2015,46(1):7-10.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