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鲁北门户的德州市,辖2区、7县、2县级市,总人口560万人,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
德州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有大禹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深厚历史积淀。但是德州的“水情”不管是“量”还是“质”并不乐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10,深层地下水氟高碘重、浅层地下水苦咸,83%的区域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庆云县“十八苦村”群众冬天吃雪水,夏天饮雨水,饱受咸水之苦。夏津县苦水马庄是典型的苦咸水村庄,“苦水马庄”由此得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以黄河水为水源,以“一县两库两厂一 ”模式建设平原水库,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2013年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市500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了“同源、同 、同质”的安全放心水,饮水安全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率先突破。
陵城区自来水厂水质化验中心工作人员在检测水质
全过程建设。大力推进水库建设,以黄河水为水源,置换不安全的地下水,2005年以来,市财政连续10年对新建千万方以上的平原水库补助1000万元,累计建成平原水库18座,总蓄水能力3.1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一县两库”,保障了饮水水源安全。大力推进水厂建设,坚持“一县两厂”,建成万吨以上规模化水厂23座,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满足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大力推进管 建设,坚持“城乡一体、一县一 ”,对供水管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累计铺设供水管 8.5万公里,城乡居民饮水实现同源、同 、同质。
全指标保障。一是严把标准。严格执行《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每道工序都严格水质检测,确保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二是提升工艺。与中国灌排水中心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对各水厂处理工艺、水质检测进行优化提升。所有供水水厂在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了臭氧+活性炭、高效预氧化处理等深度处理工艺,从安全水提升到优质水。三是加强监测。建立水厂日检、42项常规指标县级月检,卫生健康部门不定期抽检,106项全指标市级半年“飞检”四级水质检测监测体系,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全省第一。四是强化培训。联合中国灌溉排水中心、省水利厅、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水质检测、水处理工艺等技术培训500余人次。
全市域统筹。一是资金集中使用。协调省发改委、省水利厅,把5年的省级资金指标集中在3年使用,市级将资金集中在条件成熟的县市使用,一干一个县、一搞一大片,不撒芝麻盐。二是县市梯次推进。按照“规模化发展、板块式推进”的工作思路,对已建成平原水库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县集中突破,成熟一个解决一个。三是困难县集中攻坚。坚持“全线飘红、不落一县”,集中全市物力、财力,对临邑、武城、禹城3个水库、水厂基础薄弱的县市,水库、水厂建设同步推进,利用一年时间集中攻坚,2013年底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聚焦国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德州计划投资120亿元,实施“五化”城乡供水提升工程,打造全国城乡供水现代化德州样板。
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张 络。一是供水工程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施“三片四线”水库连通工程,铺设水库送水主管道230公里,连通10个县市区16座水库,构建全市供水一张 。二是供水管理一体化。打破部门管理壁垒,城市供水、农村供水由住建、城管、水利等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转变为城乡供水全部由一个部门管理,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三是供水质量一体化。新建水库8座,增加蓄水能力6000万立方米,每个县市区都实现“一县两库”。针对管 设施建设年限不一,对3000个村的老旧管 进行改造提升,共计1.5万公里,在供水偏远地区加装二次加压设备和消毒设施,保障农村供水水质、水量和水压与城市同等水平。
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体系。一是统一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导则,明确管 改造、水表安装等技术要求,全市统一标准,实现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标准化。二是统一运行管理标准。制定《德州市城乡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建立统一的运行管护、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水质检测、考核评价、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运行操作手册。建立统一的投诉、咨询机制,及时答复、处理用水户反映的供水问题。水厂建立水质、水价等运行服务信息公开制度,接受部门监管和 会监督。三是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快编制《德州市城乡供水智慧化建设指南》,健全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格式、硬件接口、软件规约和通信协议,建立多部门数据联动机制,加强数据衔接、分析和共享,全面提升城乡供水智慧化服务水平。四是统一制水工艺标准。开展超滤膜绿色净水工艺+活性炭深度处理净化工艺试点,变化学制水为物理制水,提高出厂水水质。
专业化服务,建立一支队伍。坚持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对全市7718个村全部实行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实现城乡供水“同监管、同服务”,解决管护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一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明确县自来水公司是农村供水工程的管护责任主体,建站到乡、运维到村、服务到户,全面做好村内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抄表收费等工作。二是建设专业服务队伍。县自来水公司统一招聘水管员,建立专业化供水服务队伍,人 部门实行服务等级认证管理,开辟水管员职业化发展路径。自来水公司根据服务质量和群众投诉,实行绩效管理、奖优罚劣,提高水管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健全完善水价机制。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保障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实行供水公司直接收费到户,避免层层加价等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水梯度水价、累进加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
智慧化管理,搭建一个平台。建立“部门监管平台+公司运管平台+用户APP应用”城乡供水智慧化管理系统,打造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数据分析、智慧服务的数字孪生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供水“运行自动化、监测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移动化”。一是运行自动化。建立水厂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加药消毒自动化、滤池恒水位运行、泵站恒水压运行,做到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对供水管 实行GPS定位,安装水压、水量实时在线监测设施,数据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定位漏损点,方便供水单位尽快维修。二是监测信息化。对水库、水厂、管 等供水全链条设置信息采集点位,全面采集设备运行、水量、水质、水压、视频监控等信息,建立城乡供水运行数据库。三是管理智能化。建立数据评估分析模块,根据运行数据形成分析 告,指导供水工程高效运行。聚焦供水形势预 、指标异常预警、突发事故预演、应急预案启用等“四预”,开发辅助决策模块,紧急情况下立即提供处置意见,确保供水工程安全运行。加快安装智能水表,“十四五”末,智能水表安装率达到80%以上,实行远程信息化管理。四是服务移动化。开发供水服务APP,实现群众意见投诉、故障 修、水费上缴、新用户 装等需求“掌上”办理,随时随地快捷服务。
法制化保障,建立一套机制。2023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为城乡供水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一是建立责任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监管及供水企业管理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城乡供水监管合力。二是建立长效稳定投入机制。县级政府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及维修改造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供水水价未达到运营维护成本的,由市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将城市供水盈利用于补贴农村供水运营维护。三是建立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对不按时缴纳水费、破坏供水设施等违法行为,明确了支付违约金、罚款、中止供水或者停止服务等处罚措施。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党的中心任务。德州水利部门将乘着二十大的东风,加快推进德州城乡供水现代化进程,力争“十四五”末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供水现代化,为全国城乡供水现代化探索路子、创造经验。(孙洪坤 李耐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