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讯 开展免费缝补服务;主动邀请户外劳动者进来休息……连日来,这样暖心的一幕幕,频频出现在龙湾区雷锋广场的志愿者服务驿站,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点赞。
雷锋广场是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今已成为该区精神文明地标。在龙湾区“一区五城”建设进程中,雷锋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瑰宝,激励着龙湾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搭建平台 书写新时代龙湾文明故事
雷锋广场坐落在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北广场,总投入100余万元,设置雷锋雕像、服务驿站、雷锋之歌雕塑、雷锋故事灯箱等设施。其中,雷锋雕像塑造出青年雷锋阳光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旗帜以抽象形式处理,彰显红色主题的广场定位,体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迎风飘扬。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以火车造型作为服务平台,主要为市民提供一些便民服务,也会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雷锋之歌雕塑是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灯箱讲述了雷锋一生中的几个动人故事。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在软件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利用雷锋广场,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崭新和广阔的平台,建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动员和凝聚更多群众向雷锋同志学习,使之成为龙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地标、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龙湾区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区文明中心主任陈学显称:“将‘雷锋文化’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初衷就是希望广大市民能以‘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为抓手,书写新时代的龙湾文明故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已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学习雷锋’也是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持久性活动。
志愿服务 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有了雷锋广场,我们的各项活动就像有了中心、有了依靠。”志愿者郑岳这样说。
雷锋广场投入使用后,在郑岳的牵头下,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龙湾区“益帮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益帮人”),以保障广场志愿服务的开展。
“益帮人”的服务阵地正是雷锋广场的志愿服务驿站——“绿皮火车”。走进服务驿站,可以看到,身穿红色志愿者服的志愿者们有在外准备茶水的,也有在内用缝纫机缝补衣物的。服务站中配有“急救包”等应急物资,还有“雷锋帽”“军绿背包”等元素彰显雷锋精神,并放置了各类杂志读物供市民阅读学习。
郑岳介绍,“益帮人”每天都会安排人员在雷锋广场值班,为需要的人提供志愿服务。当看到户外劳动者时,志愿者还会主动上前招呼,请他们进来歇歇脚、喝杯热茶。不仅如此,每个月,还会邀请牙科、理发等专业的志愿者们,为市民提供公益服务。
而让郑岳等志愿者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在雷锋广场的志愿服务,以及志愿者们不断宣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要学习雷锋精神,希望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融合发展 打造全覆盖志愿服务样板
龙湾区不仅把雷锋广场打造成为龙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地标、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同时,还串联全区 区、银行、公园等学雷锋服务站点,探索构建“线上线下、室内室外、场内场外”的高水平融合发展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全天候、全覆盖的志愿服务样板。
据介绍,针对志愿者队伍由各牵头单位分别管理,存在标准不一、数据壁垒、沟通不畅、服务重复的问题,将原有志愿者数据迁移到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综合数字平台,打通数据链路。成立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负责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激励等工作,使全区志愿者“整编”成为有机整体。
在队伍管理上,由“罗山红”志愿服务总队领衔,下设分队、小队,全区69家单位机关党员、52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以及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雷锋班”、微企红港志愿服务队、潘罗敏慈善艺术工作室等各类志愿服务团体的分队、小队,形成“1+69+52+N”志愿队伍体系,实行统一对外形象、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管理标准。
同时,志愿者通过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综合数字平台相关模块完成注册、参加组织、志愿服务,所有数据由总队实行后台统一管理并按权限发送到各文明实践所、站、点,避免重复登记,实现数据共享。
不仅如此,还制定了《龙湾区志愿者礼遇办法》,明确志愿者评选表彰、信用激励、困难资助等具体措施,打通原先属于各系统、各领域的礼遇渠道和福利资源,全区志愿者均可按照服务时长、积分等享受无差别待遇。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