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既是植物园 又是科学馆(美丽中国·走进植物园③)
仙湖植物园内景观。仙湖植物园供图
冬红
分类地位:马鞭草科、冬红属
鉴别特征:常绿灌木,高3—7米;叶柄长1—2厘米;花为总状花序,花顶生,为萼伞形,花冠喇叭形,花萼朱红色或橙红色;果实倒卵形,包藏于宿存、扩大的花萼内;花期冬末春初
生活习性:原产喜马拉雅地区,要求光照必须充足,越冬温度要求在零摄氏度以上
虎颜花
分类地位:野牡丹科、虎颜花属
鉴别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具粗短的根状茎;叶基生,叶片膜质,心形,顶端近圆形,边缘具细齿,基部心形;花瓣5,暗红色,蒴果漏斗状杯形;花期约11月下旬,果期3—5月
生活习性:生长于中国广东西南部,海拔约480米的山谷密林下阴湿处、溪旁、河边或岩石上积土
核心阅读
深圳市东北郊的仙湖植物园,集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近年来,凭借多样的物种、良好的基础设施、专业的志愿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该植物园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及市民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
“除了日常可见的微型藻,深圳的海洋里还有很多大型藻,例如褐藻,最大可以长到60多米……”来自深圳大学的生态学博士陈辉蓉,正与线上观众分享关于藻类植物的科学知识。在深圳,每周五参加仙湖植物园“三点一刻”系列讲座,已成为不少植物学、风景园林等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植物爱好者的一种习惯。
位于深圳东北郊的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是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园与风景区。这座占地668公顷的植物园内,有近1.2万种保育植物,每年吸引到访游客400万人次。
让参观者深入感受科学内涵
仙湖植物园,以山环水抱的仙湖为中心,一处处园林景观、亭台楼阁和植物专类园镶嵌在湖区周边和山谷之中,在都市中心营造了一幅“山水风光图”。
“普通城市公园里的湖光山色、绿意葱葱,很多都是高重复度的人造景观,物种的重复度也比较高。”仙湖植物园主任杨义标说,多年来的活植物收集和保育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仙湖植物园的物种多样性,为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让市民群众更好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园区还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讲解设施。
漫步在拥有600多株古老硅化木的化石森林里,只需扫扫二维码,游客就能“穿越”到亿万年前,从手机上了解一棵参天大树渐渐演化成化石的时光故事;在育有1300多种耐阴半耐阴植物的阴生园内,一个巨大的展架,将兰科植物如何在丛林中获取生存空间的奥秘,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一种种植物的“二维码身份证”、一个个分布于不同专类园的展架,构成了让游客快速了解植物生长特性的“科普系统”。
2014年,仙湖植物园还依托自身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坚实的科研基础,开办起仙湖自然学校,学校的常规活动每半个月就会有一次,主要面向7至12岁的学生。仙湖自然学校校长李珊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该园还组织科研团队,编制了各类教材、读物和儿童绘本。
据介绍,仙湖自然学校每年都会开展36场解说和教育活动。截至2022年4月,仙湖植物园开展的自然教育及文化活动已达420场,参与人数超过12.5万人次,间接影响人员24.5万人次。
培育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
仙湖植物园内,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点缀”在山径中、景区内,成为青山绿水里最亮眼的颜色。他们有的在为游客指路,有的则一边带领游客参观,一边进行着专业的讲解。
2016年以来,仙湖植物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类志愿者培训课程体系。“我们对志愿者的要求高、考核严。”王青表示,来应征的市民大多不是专业出身,从一名普通的植物爱好者到合格的讲解员,系统的培训必不可少。
“比如我们园区有200多种苏铁。要让志愿者从认识外形、熟悉习性,到最后熟练讲解,仅针对苏铁园区展厅的培训考核就需要2个月时间。”王青说。
在深圳海关工作的陈瑞梅是仙湖植物园招募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尽管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植物相关专业,但她也经过了近一年的培训才正式开始科普讲解生涯。
“兰花有2.5万多种原生种,它不能直接从土中吸收营养,而是要依靠与真菌共生来进行繁衍……”每当提起自己热爱的植物,陈瑞梅就显得格外兴奋。成为科普志愿者不仅满足了她自身对植物的求知欲,更让她在工作中体会到了获得感。“看着大家爱上植物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高兴。”陈瑞梅表示。
把科普活动做得更细更丰富
3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云赏花”主题活动在互联 上隆重启动,短短四天时间,超400万爱花 友一同参与了这场万紫千红的“云赏”盛宴。
陈芳是一位落户深圳还不到五年的“新深圳人”,提到仙湖植物园,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不仅有漂亮的花,每类花下还会有一个介绍的小牌子,能学到不少知识。”她说。
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是仙湖植物园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近年来,该植物园着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活动,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在接近自然、放松休闲的过程中,同步提升科学素养。
线下做基础,线上打辅助。近年来仙湖植物园力图通过线上和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维度结合,不断创新自然教育传播方式,让科普氛围更浓厚。
版式设计:张芳曼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