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张照片秒批口算作业、拍张照片立马给出难题答案……当学生作业问题日益成为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时,学习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然而不时爆出的学习类APP涉黄涉游戏消息,以及部分学校的硬性APP作业推行,又给学习类APP蒙上一层阴影。不少家长为此纠结,刚收起了孩子手机,学校又布置APP作业,怎么解?
一张口算题几秒批改完 学习APP直击家长痛点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无数个被孩子作业打败的崩溃夜晚,家长们渴望着能被神奇的力量拯救。
学习类APP横空出世。
选择背诵功能后,有不同年级和不同出版 教材可以选择,选择六年级苏教版的《草原》一课,屏幕上出现两段需要背诵的内容,点击话筒图标就可背诵。屏幕上同步出现背诵的文字,背诵出错后文字显示红色,若能立即修改,则又恢复黑色。全部背诵之后显示成绩和具体背诵情况,出错的地方孩子可以多背几遍。
“我现在每天都用APP给孩子批改口算。”孙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每天120道口算题的批改是雷打不动的任务。“一二年级的时候还好说,题很简单,一般五六分钟就看完了,后来口算越来越难,像五年级的口算,都得找纸演算一下,要是不用计算器,有时批个口算能花半小时。”孙女士说,自从有了APP的口算批改功能,省事多了,不少家长都在用。
于女士的儿子属于“学霸”,平日看书做题比较多,很少用APP,但在初三上学期期末,用过几次小猿搜题。
“搜一些自招数学、物理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涉及到高中的一部分知识,没有课本就搜题库了。”于女士说,儿子搜题的效果不错,搜完马上就知道答案,可以判断对错。错了的自己改,不明白的还有音视频题目讲解。
“我儿子用的是免费题库,我有同事付费给孩子听了解题,花了四元钱。”于女士说同事认为讲得很好,钱花得值。因为花200元钱出去上节课,孩子和十几个人一起听老师讲两个小时,可能只有一个难点需要梳理,这样听音频就完全解决了。
下载APP就为抄答案 还有APP涉黄涉游戏
六年级小学生小希回忆自己第一次用学习类APP是在三四年级。“暑假作业上有很多常识题,答案都得去 上一个个查,太麻烦,我就在手机上下了个‘作业帮’。”小希说,当时自己用APP就是因为懒,“确实好用,一拍照片答案就全出来了。”
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小希在寒暑假用过几次作业帮,但现在已经卸载了。“平日里作业都很简单,根本用不着。”不过小希知道班里有几个同学的家长平日里不怎么管孩子,同学还是经常会用的,主要就是抄作业答案。
与利用APP抄答案相比,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一些学习APP涉黄涉游戏问题。
早在2017年8月, 上就爆出小猿搜题APP涉黄一事,之后,小猿搜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涉黄一事为竞争对手作业帮策划,而作业帮竭力否认,一时陷入“罗生门”。此次事件虽引起 会关注,但并未让各大学习APP吸取足够教训。
今年10月,又一批学习APP涉黄涉游戏事件被曝光。如一款名为“互动作业”的APP中内置游戏中心,内含86款游戏,即点即玩,还可购买各种游戏礼包。而“互动作业”微信公 中的内容更是存在大量不雅、性暗示内容。
经查,“互动作业”APP由北京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该APP存在大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低俗色情互动信息,并存在未经许可擅自开展 络出版服务等问题。目前,该APP已下架。
做作业必须用学习APP 被批是老师减负学生增负
日前,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做客“行风在线”时,一位家长反映有低年级老师给孩子布置电子作业,自己身边有些朋友,孩子每天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APP作业。“布置APP作业,老师不用批改,软件批,给老师减负了?”对于APP作业,这位家长颇有微词。
主动卸载作业帮的小希,四五年级时,在英语老师的要求下安装了“一起作业”APP,以班级为单位实名登录。“英语老师经常布置上面的作业,平时一般20多分钟,周末长的话得做一个多小时。”对于小希来说,APP作业很多时候就是负担,因为她回家写完书面作业后,老师随时会通过微信群布置“额外”作业。所以,对于APP作业,小希经常是敷衍的,有些单词拼写的题,单词记不住,也不想查书,就随便写上,“反正每次做完了,老师也不会说什么”。
六年级,小希的班新换了一位英语老师,从来没有布置过APP上的作业,但老师课堂授课效果特别棒,小希感觉自己的英语学习比做APP作业时进步了很多。
张女士经常在家长群里被老师点名批评,原因就是孩子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APP作业。“APP下在我手机上,我总是忘了提醒孩子做,所以总挨批评。”张女士说可能自己老了,对这种APP的接受程度不高,孩子做过几次APP上的作业,也觉得意义不大。
青岛有的学校有自己的“空中课堂”,学生可以在周末登录空中课堂进行学习。老师在 上讲课,和学生互动答疑,如果学生课堂上相关内容掌握得不好,就可以在周末通过这样的空中课堂来弥补,而课程价格比外面培训机构便宜很多。
王女士给孩子交了空中课堂的钱,但是一节课都没上,因为没有时间。“孩子周日都在外面上课,而学校的空中课堂周日从上午到下午要大半天时间,孩子根本打不开点儿。”王女士认为,和学校教学区别不大的空中课堂,现在还没办法代替外面的辅导班,空中课堂对不少孩子来说是一种额外负担。
对于一些学校布置电子作业的事,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项骏已经注意到了,他表示电子作业总体来说不提倡,但是赞成通过电子作业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如果学有余力,通过APP提升自己是可以的,要一分为二正确看待。
不过项骏表示,如果老师已布置过适量作业,然后再布置额外的电子作业让孩子忙到晚上11点就不正常。如果是老师为给自己减负而大量给学生布置电子作业,则是违背师德行为。
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则表示,相关部门将做一次调研,到各学校深入了解电子作业的情况,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一边控制孩子玩手机 一边APP作业不能缺
“很矛盾,刚把小孩的手机收了,老师就布置App作业,咋弄?”
“家长控制孩子玩手机,作业布置在APP里,鼓励孩子用手机?”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中指出,教育信息化要从1.0时代到2.0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今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出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包括: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学校原则上使用纸质作业;控制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等等。
“很多家长会把信息化教育和孩子近视挂上钩,认为用手机和Pad是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从事教育工作的于女士认为,近视主要是孩子学习时间过长,用眼过度引发的,正常看书写作业看视频,对视力影响不大。于女士的儿子从小学编程,可以说和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非常长,但因为于女士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以及用眼习惯,孩子一直到初三毕业视力都是1.5。但到了高中住校后,孩子一天到晚坐在教室和机房里,很快就近视了。
李靖在市南区教育中心分管电子书包工作。市南区从2013年起试点电子书包,目前每个学校至少两个电子书包教室。李靖说,电子书包可以达到很好的自我学习和分层学习效果,同一节课,不同水平的ABC三个组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们的学习作业情况可以及时反馈到老师那里,让老师对学生的课业掌握情况有很好的了解。
李靖认为,在现在的信息 会,完全阻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大量的 络学习资源,可以成为学校教学很好的补充。“刀是好刀,要看用来干什么了。”李靖举例说,比如现在流行的编程猫等软件,可以让孩子很快就能搭建出一个程序,很容易做出一个游戏来,可以抓住孩子的高峰体验。“但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家长要很好地陪同,要和孩子之间做好约定,要把电子产品作为工具使用而不沉迷其中。”
采访中,也有不少家长提到,希望学校的电子作业可以布置到点儿上,不要泛滥,更不要借着电子作业的由头,来帮助进行商业APP的推广。
观察
一所小学的微课探索
每天到了晚饭时间,打开手机,看看学校又推了什么微课。过去一年多时间,很多定陶路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的操作。
国家祺是定陶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上学前,妈妈马晓艳一直担心他需要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小学生活,但开学也就一个月,国家祺已经成了一名快乐的小学生。
学校的语文老师唐华婷做了不少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的爆款微课,其中一节是《练习本的使用》。做这节微课时,唐华婷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语文作业开始使用30页练习本了,练习本和一二年级使用的四线方格本不同,没有生字格,没有拼音格,没有辅助线,而且行距较窄,学生起初在上面写字,自觉不自觉地就“飞”了起来,完全没有规矩可言。经常教三年级的老师会发现,原本能在田字格里工工整整写字的学生,都变得写不好字了。
在这节微课里,唐华婷清楚地介绍练习本具体的使用方法,从纸页的对折到题 的位置,再到辅助线的画法、词与词之间如何空格等,都很直观地呈现出来,家长们看了也很明白,在家里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家庭、学校、 会作为人生的三大教育课堂,缺一不可。”定陶路小学校长解育红表示,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孩子的陪伴,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家长能够很好陪伴孩子的比例只有57%。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和孩子的学习,更好地陪伴孩子,从2017年暑假开始,学校开始筹建企业 微信平台,从新生入校起,正式开启了在一年级尝试使用“一部手机、一条微信、天天送你一个好习惯”的课程资源,之后在2到6年级相继推出了同样类型的课程资源。
解育红说,家长对于学校推送微课的接受程度很高。学校通过企业 推送到家长手机终端,在家可以随时与孩子同看,不存在不会操作的问题,这种易得性提高了家长参与度。
学校推送微课的时间充分考虑到家长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在家时间段一般集中在晚6点至7点,因此学校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推送。考虑到小学生的用眼卫生习惯,一个微课3至4分钟,一个年级每天按照两堂微课进行推送,保持学生观看手机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进行搭配,一般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选取一个微课,在其他学科和习惯养成课程中再选择一个微课,这样进行循环,而且每天更换新的学科,保持了学生和家长观看的兴趣。
此外,学校微课还保持了与学校教育的同步性。家长在家给孩子讲解题目,孩子总说:“您讲的不对,和我们老师讲的不一样。”其实,家长很少会讲错知识,更多的是家长讲解的语言与老师不一致。如微课《认识教科书》最受一年级家长欢迎,评价在第一位,究其原因就是家长通过微课,认识到原来数学课本上的这幅图就是情境图;书上的红点就是老师讲解的例题,而绿点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仿例题目……在和孩子交流中容易达成与教师课堂用语的一致性。
据介绍,推行微课后,定陶路小学家长陪伴孩子的比例由之前的57%提升到近9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