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告知如何在学习的时候不刷 交软件?

昨天看到一位考满分er在盆友圈里问:求大神告诉我,我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不逛空间不聊微信!  主页菌顺手给回了一句:分时段学习,告诉自己持续学习不分心一个小时刷20分钟 交软件,然后你会发现学习的每一个小时过的很快。  结果这位菇凉给主页菌回:本来要刷20分钟的微博,刷着刷着忘了时间,两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发现眼睛有点酸,休息一会,发现一个小时又过去了,看了下时间发现到了吃饭时间……  原本有许多话想说,但是话到手边突然觉得大概多说无益,曾经的自己不也是这个样子…只能回复:所以说到底,还是只能寄希望于自律了……

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又寂寞又美好。

这种感觉,有点像人为地把世界割成了两半:世界的,和自己的。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在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通道可以互通。你在你的世界里,跟外界并无太大关联。

这样的生活看似无趣,实际上是充实而幸福感满满的。我感觉每天都没有浪费,因为每天都在前进。人生总是这样,并不能圆满。你选择了幸福,那么孤独自是必不可少。一切如同几米的一本书名一般:又寂寞又美好。

现在一边工作,一边每天坚持写作,大概某一天会考虑职业化。

速度方面,之前我在知乎里基本上是每日一答,周日休息一天,每篇答案大概维持在3000-4000字左右,偶尔会有很简短的回答,几乎不抖机灵,尽量保持高质量稳定的输出。

有些读者问我:“你更得这么快,是怎样做到的?是不是后面有团队?”

事实上,除开高度的自律以外,无他。

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一件事情,你愈是用力过度,越容易放弃,因为无论是谁,都不能长久地保持这种透支的状态。写作是个长久的活,想一直坚持下去,你必须做长期的打算,而不是一时一刻的激情。你看我这个月出差二十多天,一样能保持2天一更,只要每天少上点 ,你总能做到。”

于是我放缓了脚步,不再要求自己每日一更,一方面保证足够的休息,另一方面,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内容的精雕细琢上面来,总之要保证身体不被透支,调整后的状态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其中作出的最大调整,就是高度的自律,让一切能平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自律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时间的高度自律,现在我每天的生活规律大概是这样:

早上七点起床,洗嗽完毕,七点半出发吃早餐,八点到办公室。

浏览一下知乎上的时间线,看看下别人的回答以及自己合适的回答,一来是学习别人的答题经验和技巧,二来是标记一些适合自己答的问题(基本上这个时候就能打好腹稿),然后再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之类。

9点到12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工作的间隙,将前半部分完成。

在办公室总不能做到和家里一样,精神高度集中,总时不时地有人来找你,或者电话响起之类。不过能想到一个片段就写一个片段,仿佛拍电影一般。先把每一个镜头都拍好,有可能是不按顺序的,最后经过剪辑,便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之后只需将所有的片段串在一起,再作一些承接之词,便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总有人问:你上班时间是有多闲啊?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你有心,哪怕是在坐地铁去广州的这个当儿,站在栏杆旁边,我也能在手机里用在线笔记按上一千字,回家再添枝加叶、修改一遍,就形成了一篇小说,我的小说《翻墙》就是这么写完的。

对于一些不大重要的,会在在线云笔记里,根据事情的优先级一一写出来,做好了再一个个地划去。

以前别人问:你每天能坚持下来的事有哪些?

我大概能回答的是:刷微博、刷微信、刷豆瓣之类了。

现在每天能坚持并且必须坚持的,一是写作,二是跑步。

长时间的写作所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吃不消,精神疲乏、大脑变迟钝、腰酸背痛的情况司空见惯,所以跑步自是少不了的。

每天从电脑面前离开,哪怕只是跑上十分钟,都能感觉浑身舒畅无比。跑步带给我的好处远非如此,自从坚持每天跑步后,尤其是早上,坐在办公室的精神面貌都大不相同,体力感觉有所增强,长时间地坐着也不会感到腰酸背痛。

以前也试过通过做按摩来减缓肩颈疼痛,都不如跑步来得有效,如果说按摩是由外至里的舒畅,那么跑步则是由内自外的。感觉有些事并非有钱就能解决,非自己亲力亲为不可,不能偷半分的懒。

跑完以后回来洗澡,10点处理下微信上的消息,11点、最晚12点前睡觉,这就是现在的一天。

没有衣服洗,会安排在家打扫卫生、去超市采购、剪头发、散步等事情,总之,一天下来没有太多时间浪费。

每一天都像一台机器一样,井然有序地运行,丝毫都不能懈怠,亦不能允许对自己说:明天吧!我明天一定做!

如若将一天比作一部机器,那么每一段时间则如同一片片的齿轮,齿轮上的每一片齿都很精细,精确到分钟。只有将每一片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部机器顺利地开起来、才能前进。

这种精密的程度,仿佛只要掉下一个哪怕是极为细小的部件,一天便不能再正常运转,则无法前进。

比如,我哪天晚上忘了跑步,或者1点钟才睡。第二天则必然精神不好,由于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是规定死的,没有任何的通融,所以我只能勉强硬撑着,直到十二点下班,才能等到午休时间,去床上躺一会儿。

在等待的这个期间,我做不了任何事,只是干等着让时间快点过去(如果是全职写作就能弹性安排了),好让我睡一会儿。可是写作的任务总在那里,不会凭空消失,因此,早上落下的东西只好留在下午写。经常下午没写完,又不得不压在晚上。

晚上的时间,从6点到9点(推送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时间段,这段时间看起来很长,有三个小时,其实是一天之中精神状况最差的时候,效率相当低,只适合休闲放松。

憋着一口气好不容易匆忙写完,排好版,9点做推送出去,又赶紧换上运动衣匆忙去跑步,接下来是洗澡、漱口、准备睡觉——这一切并不是我想看到的。

我想要的是一段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中进行,我无需去追什么、赶什么,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好一切就行了。

高度自律的另外一个诀窍在于: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拒绝一切诱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面临诸多的诱惑,你必须时刻记住,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唯独放弃某些东西,才能有所得。

开始的时候我会被这些忽如其来的诱惑弄得不知所措。

本来上班的途中被人打断、来个电话什么的,自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没办法,你拿了工资,必须以此为主并且做好,这些都是不可控的。

如若再加上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效率就低得惊人了。通常一个下午,在没有任何工作打扰的情况下,都写不了什么东西,最后不得不断更一天——这并不是我想见到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任务。

不可控的那部分只好由他去,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能控制的尽量把握好,比如:

将知乎上所有的提示屏蔽掉,不然一边在草稿箱里写答案,一边时不时地弹出个红色圆圈“1”、“2”是一种强烈干扰。

微信 设置勿扰模式,统一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回复。留下手机 给一些重要的人,有急事让他们打你的电话。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自以为开着电脑版的微信会提升效率,不料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交软件中总有回不完的信息和聊不完的天。

将 上结识的、有必要的人约出来,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快速的语言交流能使效率成倍提升。

之前我一直以为,作家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职业:每天在电脑面前打打字就好了,钱就会源源不断地入账。

后来开始慢慢地发现,其实只要活在这个星球上,没有哪种生活是不艰辛的——哪怕是那些我们看起来非常轻松自在悠闲的生活,背后也是充满了酸楚与苦涩。何况是写作,这种很难让中国消费者买单的职业,较之其他的职业,更是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维持生存。

不过,我倒是知道,写作并不是“靠喝酒吸毒获取灵感”、“出一本书就能出名”这么容易的事,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体力活。

历史上几个纵情声乐的作家,都谈不上高产。

倒是几个自律极高的作家,产出很稳定,作品质量也极高,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阿西莫夫。

不过这些都是活在没有互联 世界的作家。

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这本书中,看到村上春树是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几种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

“照这种模式生活,所谓的夜生活几乎不复存在,与别人的交际往来无疑也受影响。还有人动怒光火。因为别人约我去哪儿玩呀,去做什么事情呀,这一类邀请均一一遭到拒绝。”

“我只是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则,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的,稳定和谐的生活”

我固然同意他“清晨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的观点,然而现在因为要上班、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生活,不过我会朝着这个境界去努力。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就这样,几乎没什么太多交流,更没有什么惊喜,只是一心沉下去做自己的事。谈不上有多开心,亦没有什么悲伤。

谈到寂寞,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记得十年前,当我看电视的时候,路过一条广告语——“将梦想接入现实,移动梦 ”,他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随时随地上 ”变成现实。

当时我就在畅想:“倘若有一天,真的可以随时用手机上 ,每时每刻都能和世界联 ,那样大概人就不会寂寞了吧?”

现在,这些梦想都通过4G时代的到来,已然实现——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地上 ,和这个大千世界连接起来。

然而,寂寞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还是无处不在——我经常会找遍整个通信录,不知道和谁聊天。看完所有的新闻,不知道看了些什么。看着荧幕里的人发呆,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划过整个手机,不知打开哪个APP,只是重复做一个动作:打开APP,关掉,打开另一个,再关掉……

信息化的时代,带给 人的感觉经常是焦虑和不安:每当我们离开手机时,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然而当你一直盯着他看时,又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感觉,倒不如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安静地看上一本书、跑一会步、写一篇东西来得酣畅淋漓,我经常会感觉,最寂寞的时候,亦是最充实的时候,人的幸福感常来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就好比放大镜将光线聚焦成一点,然后“哧”的一声,身体内的某种东西因此而点燃了起来。

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幸福感,事实上都是来自于其自身,而不是来自于他物或者他人。

我曾经看过一条微博,写着:“每天都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我以前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小的时候常常想一想就过去了,然后该干嘛就干嘛——该玩游戏照玩不误,该看电影的看电影。总之觉得,该努力的不应该是现在,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嘛,即使不是今天,迟早有天也会实现的。

现在人一到了三十岁,就会有种紧迫感。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感觉自己在这个星球上所剩的时间无几,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提上日程,该做的非现在做不可。

在中国,假如你胆敢谈什么“理想主义”,你就会活得很悲惨。伴随而来的是长辈对你的念叨和叮咛。我以前,只要跟人谈什么理想,总会有个长辈走到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膀,教导我说:“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吃饭的问题才是急需解决的。你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就更别谈什么理想了。”

好像理想是万恶之源,人一旦有了理想,马上就会被饿死。

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个 会里,只要你不懒惰,肯做,你是不可能没有饭吃的。

稍微激烈一点的,会告诉你,理想是狗屁,只有钱才是真的。你要有责任感,要娶老婆、生孩子,走一条正规的人生路。这样,你对父母才是一个孝子,你对家庭才是一种责任——言下之意是,你自己活得憋屈点,那没关系,只要让你父母满意,让你的家庭满意就好了。

这种带着悲壮色彩以及利他主义的思想遍地都是,以致于人们都认为他是对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从事一份对的职业,找一个对的人。

我自知理想主义在中国,要生存下来,仿佛石头缝里求生存的植物,太过于艰难。可是我擅长的就这些,并且我非常地热爱这个行业。走哪条路都是坎坷路,倒不如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奋力一搏。况且写作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贫瘠的行当,他并没有饱和,还有太多空间值得挖掘。

我也始终认为,钱只能是结果,不能是目的。我是因为热爱一件事,所以同时还赚了钱。不能因为我热爱钱,所以我投身到一件事情中去。

自从12年前,我高考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好好地去认真去对待一件事情。我想让自己好好地认真一次,无论什么,靠谱或者不靠谱的,对于过去,无论自己,或是家人,我要说太多的对不起。

无论这条路成功与否,至少当我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时,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曾经也是有全力以赴地去追逐过梦想的。

而不是像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的那样:“我曾经也得过作文大赛一等奖,也有过作家梦……”

玉石俱焚地碎裂,也比从没有过的好。

看到这一切,我觉得光是这些,就值得自己好好地去努力。

就这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5月1日
下一篇 2015年5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