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嫩粉”,宜堵更宜疏——关于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调查 告

管控“嫩粉”,宜堵更宜疏

——关于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调查 告

心理医生为沉迷于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临床诊治,对症下药。(皮庆美 供稿)

这个“君子协议”挺尬的!

秋季开学,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小凡,跟老妈达成的第一个“君子协议”与手机有关。

这个“君子协议”共有3项主要内容:甲方(小凡)今后每天可以放学后至睡觉前可以在家里玩1-3个小时手机,其中周一到周五每天不超过1小时,周末每天不超过3小时,不受乙方(小凡妈妈)任何约束制裁;甲方可以把手机放在家里,不带去其它任何地方,特殊情况下如有必要外带,必须经过乙方允许;乙方有义务给甲方每月充不少于500元话费,其中寒暑假期间每月充不少于700元话费。“君子协议”中还有一项补充条款,即甲方如果使用家中电脑或其它有关工具上 ,视同使用手机上 。

“跟儿子白纸黑字,签订这份协议后,我才猛然意识到儿子其实与很多其他小屁股一样,早就玩起了 络游戏,只是我自己还蒙在鼓里。”小凡妈妈孟女士不敢懈怠,抽空去了一趟学校,把“君子协议”的事情如实告诉了儿子的班主任老师,除了要求后者保密外,彼此还达成稳妥有效监督小凡不将手机带进学校,不至于因为玩手机游戏而耽误学业的共识。小凡跟老妈解释自己为什么每天必须玩一段时间的手机时振振有词地表示,首先,如今没有哪个男孩子不玩手机游戏或者其它 络游戏,甚至有的女生也玩,只是一般不在学校里玩,要么在家玩要么在外边玩,“我要不玩那不是Out了?”其次,自己13岁了,要进入青春期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了,“玩手机就是我自己的主见,老妈你应该想得通也必须接受,否则我们就很难像从前一样和谐共处”。再次,青春期与更年期最容易擦枪走火,“老妈我们关系这么好,要是因为一台破手机的事情就闹摩擦,彼此水火不容,你肯定会觉得很不划算,我也觉得很不划算,老爸也会不开心”。

孟女士晚婚晚育,对儿子从来疼爱有加,差不多属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种。她是机关干部,每个平常工作日里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公干,丈夫十年前从单位辞职后与人走南闯北做生意,陪伴、监护孩子的事情基本是由她全权打理。那个“君子协议”终归让她如鲠在喉,她与丈夫微信通话,将此告知,本想因此取得对方“这还了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共识,未曾想这个半路出家的“奸商”闻言居然哈哈大笑,一通“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学会管理自己了”地胡乱点赞,满不在乎地认为“男孩子玩玩手机算个什么事!这比他嗑粉逛夜店强多了”。末了,一家之主正告妻子,今后要小心翼翼地与家中“青春期”相处,凡事要把他当大人看,万不可行事鲁莽草率,伤了孩子面子,“手机让他玩,我会告诉他别耽误学习和睡觉”。

小凡倒也信守“君子协议”以及同老妈的口头约定,放学回家后每天必玩手机,但从不翻墙越界,学习也并未因此有所松懈,只是老师向孟女士提到,小男生偶尔上课时打瞌睡,不过几分钟就好,孟女士回头跟儿子对证,询问他是不是晚上睡觉前玩手机过了火,影响睡眠,所以白天出洋相,儿子矢口否认,理直气壮地声称打瞌睡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不信你可以去问生理老师”,此外其它什么也说明不了。

虽然一切貌似如故,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久而久之,这个“君子协议”仍然使孟女士觉得是跟儿子签了一个让她没法不就范的“不平等条约”,令她有些别别扭扭,不尴不尬。潜意识告诉她,身边这个一度小棉袄一般暖心暖肺的小屁孩似乎已然与自己渐行渐远,渐渐变得让人有些不省心了。她本能地希望甚至祈祷,儿子将来的大好前程,千万不要毁在一台“破”手机上,不要毁在在她看来面目一概狰狞丑陋的 络游戏上。

最是闹市僻静处,手游仙界才快活。(杨依晨 摄)

爱的就是这个“瘾”!

玩(手机)游戏一旦上了瘾,并且瘾很重,甚至已然难以自拔,那么对于未成年的当事人而言,即便是从全世界所有的风景面前路过,他眼前的一切,几乎也都可以是一片空白了。

16岁的王凯程(化名)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把全世界所有其它风景都当成了虚无与空白。他两年前开始上 玩游戏,最初只是每天上 1-2小时,但不影响学习,可以正常上学,成绩也没明显变化,也就未能引起父母重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校暂停课堂教学,学生改在家里上 课,父母因工作原因也没时间监管他,王凯程于是成天心里像有猫爪子抓,手板心也痒痒的,人是宅在家里,电脑也开着,但上 课时他更多时间并非专心学习,而是在打游戏,有时打得昏天黑地,经常早早起了床,半夜三更还没“收摊”,父母误以为他学习刻苦,积极上进。疫情得到控制后学校恢复线下教学,小王返校后勉强还能坚持上学,但成绩明显下滑。2021年元月开始,他三天打鱼两天晒 ,不按时去上学,而是动辄猫在家里打游戏,电脑动静太大他就改为玩手机,渐渐一头扎进方寸屏幕难以自拔,每天玩手机都超过10小时,有时通宵达旦,父母发现大事不妙,于是规劝他,想要阻止他再玩手机,他情急之下大吼一声“少废话!我爱的就是这个瘾!”索性跟父母摊牌,表示宁愿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也要玩手机,三言两语不合就发脾气砸东西,父母强行没收他手机时,他就情绪失控,双手乱舞,嘴巴乱吼,直至父母把手机还给他方才善罢甘休。此后他就干脆不去上学了,天天在家玩手机,不肯出门,父母喊他吃饭洗澡都喊不动。

“这是比较典型的 络成瘾综合征。”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科主任皮庆美在接手上述临床病例时,下了这个诊断结论,“针对这种患者的治疗方法一般是给予小剂量药物以稳定其情绪,同时注意改善其睡眠,此外配合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精心诊治,王同学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正向好的方向转变。

皮庆美从事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诊治工作已经12年。她分析了 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解释称当事人都有一种心理暗示,觉得游戏真的很好玩,因为游戏普遍植入了很多心理学的陷阱,每个游戏团队背后都有专门的研究游戏心理的团队,游戏覆盖所有玩家的心理需求,游戏能实现生活中缺乏的一些情感等,“孩子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前额叶发育还没成熟,因而理性不够,容易受到相关暗示,有些是不良暗示”。

一个喜欢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是否得了“手机病”,皮庆美介绍说这里有个三步法识别,即当事人是否对手机的使用等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并出现强迫性冲动行为(手机第一);是否出现手机上 时间越来越长的现象(越来越久);在停止或减少手机使用后,是否出现一系列痛苦的心理生理症状群(不玩不行)。她透露,大约从2018年开始, 络成瘾或者罹患“手机病”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如今每个月都能碰到几例”,这些孩子一般集中在12-16岁年龄段,男生居多,其中最小的只有10岁,“他们是我的常客”。

“嫩粉”难下“贼船”,诱因很多

上述调查显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新规执行后效果渐渐明显,学生玩游戏时长在不断减少,但如何管、怎样防还需家庭、 会和软件平台的共同努力。接受调查的所有学校,都规定学生一律不允许带智能手机进校,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100%杜绝 络游戏进校园的规定初衷。调查同时表明,新规执行后学生玩 络游戏时长大幅减少。从学生问卷数据看,新规执行前,有81.5%的学生表示周一至周四平均每天玩 络游戏时长在1小时以内,55.4%的学生超过一小时。新规执行后,周一至周四平均每天玩 络游戏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有60%,时长超过一小时的学生有24.6%,比新规执行之前分别下降21.5%、30.8%。

由于家长的陪伴缺位,从而导致相关监管缺失,是此番调查发现的一大“事故苗头”。调查显示,从学生玩 络游戏的主要原因看,调查问卷中的145名学生和家长,分别有29.23%的学生和56.25%的家长表示“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陪伴”;有38.46%的学生和47.50%的家长表示“家长忽视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学习之余缺乏其他兴趣爱好”;有38.46%的学生表示防沉迷系统执行后,用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身份证验证注册登录游戏。调查表明,部分家长以“太忙”为借口,对未成年人未尽到监管职责。这些家长未能充分意识到 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性,以“手机带娃”的养育方式给未成年人造成了错误示范和引导。中方县泸阳镇芙蓉学校初三年级的老师反映,他们班上42名学生,玩手机 络游戏的学生较多,沉迷 络游戏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且周末没有兴趣班,特别是跟老人一起生活的部分留守未成年学生,完全处于放飞状态。从回收的学生调查问卷看,有38.46%的学生表示生活中陪伴自己最多的不是父母双方。

本轮抽样调查有个重大发现,即相关防沉迷系统差强人意,平台责任不可推卸。在所涉学生问卷中被问及“您是否尝试过破解防沉迷系统?”时,有29名学生表示尝试过破解防沉迷系统,其中17名学生表示成功破解防沉迷系统,破解成功率高达58.62%。依照规定,线下游戏厂商采取的措施是登录需要实名认证,但这只是验证了账 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没有验证游戏账 和使用者之间的关联,而这中间就有漏洞可钻。很多未成年人选择在 络平台上租 ,租 APP和 购平台应有尽有,未成年人很容易绕过防沉迷系统的监视。中方县泸阳镇芙蓉学校初三年级的小陈同学反映,自从防沉迷系统执行后,“自己在 上付费租 就可以继续无限制地玩游戏了,我自己都觉得意外并惊喜”。

调查并显示,短视频、直播、 络小说、 页小游戏等正趁虚而入,趋之若鹜、对此钟爱有加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调查发现,实际操作中,很多游戏厂商目前没有上线人脸识别来鉴别未成年游戏用户,如《开心消消乐》更设有游客模式,这就可以直接进入游戏。在直播平台方面,《斗鱼》《虎牙》等不少APP虽有青少年模式,但也可以不登录直接进入直播平台,无限制观看游戏直播。相关学生问卷表明,有86.2%的学生表示被限制和减少游戏时长后会“寻找新的游戏”和“听歌、看视频等其他 络娱乐”,20%的学生选择使用游客身份登录平台玩游戏。

疏堵结合,亲情能胜 瘾

未成年人辨识能力、自控能力普遍较差,手机及 游管控显然需要适度刚性介入,此即“堵在前”。怀化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李嘉征介绍,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该校专门制订了《学生使用手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以及手机附属设备(充电器、充电宝、耳机等)入校,佩戴电话手表的学生在上课(含实验课、自习课、集会等)期间,也必须关闭手表开关。教师、学校发现学生违规携带、使用手机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要求学生立刻停止违规行为,并责令学生交出相关设备予以暂扣暂管,违规者参照校纪、班规有关条例进行教育管理。“有了上述明确规定,学生公开携带手机进校的现象已经很少见,规定执行情况良好”。

在皮庆美看来,预防未成年人上 成瘾,重在设法使其清醒认识到 络的危害,继而形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修养。“要注重亲情友情,加强情感交流。要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要合理使用 络”。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游戏的通知》中明确,要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 会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相关管理人士就此表示,家庭的回归才是让孩子脱离手机、脱离游戏旋涡的上佳良药。周乐林透露,他们在调查中听到一些老师反映,建议相关企业能研发一款适合初、高中学生的专用手机、专用系统,以供初、高中学生扫码、支付等日常生活所需。“家长要全面加强监管,多方式陪伴孩子。”他解释称,在对未成年的监管上,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尽量减少或控制自己打麻将、打游戏、跳广场舞的娱乐时间,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对孩子不纵容、不溺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且注重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帮他们培养格调高雅的兴趣与爱好。他认为,防止“嫩粉”沉迷手机(游戏)需要 会多方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化、 会化的治理工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