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本篇也是无心插柳,本发表装机内容,正赶上intel 第9代Core处理器解禁,所以趁热度先做简单的评测,避免篇幅过长分两篇发表,这次最有看点还是i9 9900K和i7 9700K,目前全 所发布的文章中少有i5 9600K评测,所有废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前言:

第9代Intel Core

核心数量增加,这次新发布的第9代Intel Core处理器最大的改变就是核心数量以应对AMD锐龙+的竞争,再就是频率的提升,顶级的i9 9900K采用8C16T,默频3.6GHz,单核睿频直接高达5.0GHz,而i7 9700K这次增加了物理核心数砍掉了超线程8C8T规格,就只有i5 9600K只是频率的提供,其他没变。

价格更贵,第9代Intel Core处理器依然是Coffee Lake-S架构,采用14nm++制程工艺,加量但是更贵,i9 9900K售价488美元,i7 9700K 374美元,只有频率提升的i5 9600K小幅提价到262美元,所以9代更像是填补8代酷睿的产品线空档来对垒AMD锐龙多核处理器

散热介质的改变,另外就是这次发布了这三款处理器都采用STIM软钎焊作为核心导热材质,自从酷睿3代开始intel一直采用硅脂作为CPU核心的导热材质,时隔多年这次钎焊回归对于超频玩家来说是个利好的事情,可能intel明白多核高频对于处理器散热压力是有多大

PCB更厚,英特尔从6代酷睿Skylake后一直采用很薄PCB,这次第9代Intel Core处理器的PCB也已经恢复到以前4代Haswell的厚度

Intel Z390芯片组

真正300系列芯片组,第9代Intel Core处理器随之带来的就是Z390芯片组主板,相较于Z370芯片组22nm制程,这次Z390制程升级到14nm,ME升级到12,PCIE3.0通道数量未变依然24条,其他方面和B360芯片组一样提供了原生的USB3.1 Gen2接口,PCH直接内建CNVi无线 卡和支持SDXC SDA 3.0内存卡功能,所以Z390才是真正300系芯片组旗舰,但Z370依然会支持9代平台

增强供电,这次多核处理器的到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供电要求更高,这次大部分Z390平台都增强了VRM供电相数,开始使用8+4pin供电接口,而且今年6月份Intel就以后多核趋势发布的ATX12V 2.52规范,规范中规定将TDP 95W的CPU持续电流提高到22A,峰值电流提高到29A,意味着对电源主板供电需求更高,建议使用冗余更大的电源来带9代平台

i5 9600K vs i5 8600K

这次我拿到的是一颗ES版的i5 9600K,对比右边i5 8600K可以看出外观有明显变化,下方一凹一凸

可以看到后面电容排列还是有区别的

前面说到,从英特尔从6代酷睿Skylake后一直采用很薄PCB,这次第9代Intel Core处理器的PCB也已经恢复到以前4代Haswell的厚度

主板:华擎Z390M-ITX/AC

华擎Z390M-ITX/AC比较华擎Z270M-ITX/AC用料布局方面差距不大,其他就散热片更有设计感,PCIE有金属加固设计,整体卖相要比Z370M-ITX/AC要好很多

I/O部分,2 x USB2.0接口、1 x PS/2键鼠接口, 1 x DP视频输出、 2 x HDMI视频输出、5×USB 3.1 Gen2 Type-A接口、1 x USB 3.1 Gen2 Type-C,2 x RJ-45 卡接口、2 x 无线 卡天线接口、3 x 音频接口

供电方面华擎Z390M-ITX/AC采用6相供电,正常ITX主板不会使用倍相

PWM供电方案为uP9521P,是这次Z390主板出现频率最高的方案

PCIE接口方面,M.2设计在主板正面,PCIE×4 32 Gb/s速率,支持M Key 2230/2242/2260/2280规格SSD,显卡PCIEX16接口这次有金属加固设计

CPU FAN和SYS FAN风扇接口在主板右上角,方便走线

另外在主板右侧前置USB3.0跳线旁边还有一个4pin风扇接口,比较起其他品牌ITX只有两个风扇接口,华擎Z390M-ITX/AC有3个风扇接口更能满足多风扇系统用户需求

板载声卡Realrek ALC 892

Intel I211-AT千兆LAN芯片

Intel I219-V 千兆LAN芯片

无线 卡为AC3168双频千兆

主板背面mos也有散热片加持

内存:金士顿(Kingston)骇客神条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

这次测试内存使用的是金士顿的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但设置2666Mhz测试,作为金士顿电竞子品牌HyperX首款RGB内存,Predator RGB系列从2017年CES就有展出,但直到今年5月才登陆市场,想必这一年多的时间一件在完善灯光和软件同步问题

内存外观依然还是Predator老样子,只是增加了RGB灯光效果,支持各品牌RGB软件联动,但这次使用的主板是华擎Z390M-ITX/AC,理应不支持RGB功能,但惊奇的发现华擎的主板是支持华硕AURA,成功在华擎Z390M-ITX/AC主板打开华硕AURA调节内存的RGB灯效,但其他品牌软件是不支持的,甚至华擎自家RGB软件是不支持,真是自古华擎出妖板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采用的是单面Hynix颗粒,XMP2933MHz,时序CL15-17-17-39,电压1.35V,另外Predator RGB也有三星bdie颗粒,价格比较其他bdie RGB内存要友好很多

Predator RGB发光部分属于比较细长的,顶部均光板印有HyperX logo

某论坛标准内存展示姿势

Predator RGB均光板结构整体比较牢固,做工也比较精细,没有芝奇幻光戟那种松动感觉

内存金士顿上面可发现几颗红外二极管,这是金士顿一项很厉害的专利技术,就是利用红外线进行灯光的同步,能够保证所有内存灯光颜色统一,不延迟,穿透强,就算X299平台内存插槽有一定距离也能够保持所有内存灯光同步

硬盘:金士顿A1000 480GB

测试盘为金士顿A1000,这是金士顿第二款NVME M.2硬盘,也是首款3D NAND TLC硬盘,A系列一直是金士顿入门系列,主打性价比,是大容量SSD用户入门选择之一,我拿到这颗硬盘发现金士顿产品包装风格从之前的黑红换位红白配色,感觉更加清新时尚

A1000采用PHISON PS5008-E8主控,支持PCIE X2速率,硬盘容量由4颗东芝 64层 3D NAND TLC闪存和512MB DARM缓存组成,标准入门方案

因为PCIEx2速率,A1000提供m key和b key两种接口,兼顾了只支持AHCI老平台用户

显卡: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

显卡使用的是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这次英伟达发布的图灵显卡直接采用RTX命名,采用Turing架构,基于全新12nm FFN制程的TU102核心,内建4352个CUDA Cores,这次图灵架构重大变化就是首次加入 Tensor Core及RT Core 运算单元,带来革命性AI运算及光线追踪,这些高端专业技术下沉到消费领域,势必会将PC游戏画质带进另一个层次

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这款显卡是微星发布三款RTX2080TI唯一采用双风扇设计的系列,我选择他原因正是因为这次是搭配高性能的ITX小钢炮,双风扇显卡对ITX机箱兼容性好些

VENTUS万图斯采用简约无灯设计,所以没有任何信仰灯RGB,算是为不喜欢光污染的用户考虑到了

区别于公版扁平煤气灶设计,万图斯多面棱角搭配表面白银配色,外观简约但单调,但这块显卡未拿到手总以为和公版一样外壳是金属材质,但实物塑料感要重些,少些公版那种质感

可惜背板并没有采用银色配色,感觉太过单一,没有正面那种出挑的设计,比较显卡装进机箱大部分只看到侧面和背面

采用8+8pin供电,这次RTX显卡功耗明显要比之前要高,而且还增加了一个35W的Type-C接口

NVLink桥接接口,支持二代NVLink

I/O部分和公版一致,3个DP1.4a,1个HDMI 2.0b ,1个Type-C接口

散热:冰神Ⅱ P280 RGB

为了压制超频U,我用压箱底的酷冷至尊冰神Ⅱ P280 RGB和MG Maker高导热系数硅脂

如果有超频5G的需求强劲的散热是必须的,酷冷至尊这次推出的280规格的冰神Ⅱ P280 RGB,算是满足超频和RGB灯光需求的玩家

圆形亚克力透明橱窗冷头,通电冷头发光,冰神Ⅱ P280 RGB可支持华硕AURA、微星Mystic light、技嘉RGB FUSION、华擎RGB等主流主板品牌的同步控制软件

冰神Ⅱ P280 RGB配备的风扇为MasterFan Pro 140版本,Pro算是冷排风扇,一样带RGB,支持联动

对于不支持RGB或者不带软件功能的主板,酷冷提供了手工控制器,提供多种颜色和灯效的切换

电源:海韵旗舰白金750 PRIME ULTRA

这次测试用的电源为海韵旗舰白金750 PRIME ULTRA,这次9代处理器和图灵RTX 2080TI功耗都有明显的增长,而且intel也提高了CPU的峰值电流标准,单卡旗舰平台对电源的需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所以为了要有足够的冗余保证平台稳定,建议用户使用750W电源来搭配单卡旗舰平台

单路12V输出设计,12V输出最高为62A=744W满足这次i5 5600K+RTX2080TI功耗需求,5V、3.3V输出都是20A,两路联合输出最高为100W,+5V待机输出3A=15W

支持海韵的Hybrid Mode模式,在50%负载下风扇自动停转,考虑到有静音需求的用户

全模组设计,海韵所有全模组电源模组线是通用的,旗舰白金750 提供5个CPU/PCI-E供电接口,这次Z390大部分是8+4pin,就要占用两个接口,单张显卡起码也要占用两个,所以这个瓦数级别的电源基本和双卡绝缘

性能测试:

所有测试都是裸机情况下进行

内存频率设置为双通道2666MHz进行性能测试

CPU-Z

CPU-Z参数对比,除了频率差异,核心、缓存、制程工艺都没有任何改变,依然6C6T没有超线程,9MB三缓,14nm工艺,包括核心架构i5 9600K依然还是Coffee Lake,核显还是GT2,频率方面i5 9600K默频3.7GHz 睿频4.6GHz,i5 8600K是3.6GHz/4.3GHz,9600K就相当于超频版的8600K

睿频机制

睿频机制方面,i5 9600K 单核4.6GHz 双核4.5GHz 三核4.5GHz 四核4.4GHz 五核4.4GHz 六核4.3GHz,i5 8600K 单核4.3GHz 双核4.2GHz 三核4.2GHz 四核4.2GHz 五核4.1GHz 六核4.1GHz,可以发现i5 9600K的频率机制要比i5 8600K更激进些,平均每核心都要笔i5 8600K高0.3GHz,i5 9600K在全核状态下可保持在4.3GHz,i5 8600K单核睿频情况下才能达到4.3GHz,另外我这颗ES版本i5 9600K显示过热保护温度为115℃,而正式版i8 8600K则是100℃,不知是不是ES版本原因,后面会找颗正式版验证下

缓存测试

缓存测试方面,i5 9600K缓存默频为4.2Ghz,i5 8600为3.9GHz,所有不管L1 L2 L3缓存都要比9600K快些

CPU-Z Bench

CPU-Z Bench是CPU-Z里自带的基准测试,i5 9600K 单核520分 多核2974分,i5 8600K 单核490分 多核2816分,单核情况下9600K领先8600K 6%,多核领先10%

国际象棋单核性能

国际象棋考验的是CPU运算能力,这里先测试单核性能,i5 9600K每秒千步3603,i5 8600K每秒千步3300,9600K单核性能领先8600K将近10%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15测试的是CPU的渲染性能,i5 9600K得分1074cb,i5 8600K得分1030cb,要领先9.5%

V-ray

再来看下V-ray渲染器成绩,i5 9600K用时1分57秒,i5 8600K用时2分01秒,同比快了4秒

winrar测试

winrar是我们常用解压软件,利用winra基准测试处理一个1028MB文件,i5 9600K用时1分46秒,i5 8600K用时1分51秒

7-zip测试

7-zip也是一款比较常见的解压软件,基准测试下i5 9600K评分38485MIPS,i5 8600K评分34673MIPS,9600K领先将近11%

X264 FHD BENCHMARK

X264解码测试,i5 9600K得分38FPS,i5 8600K得分36FPS,差距不差

HWBOT X265 Benchmark(1080P)

X265解码测试,1080P测试下i5 9600K 40.291FPS,i5 8600K 36.923FPS,9600K约9%的领先

HWBOT X265 Benchmark(4K)

X265解码测试,4K测试下i5 9600K 9.566FPS,i5 8600K 8.881FPS,4K解码差距不大

GPGPU

AIDA64Z自带的GPGPU主要测试的是单精度和双精度以及加密运算的性能测试,上图对比供参考

同频对比:

将i5 8600K超至全核4.3GHz,达到与i5 9600K全核频率持平下进行对比测试

CINEBENCH R15同频对比

CINEBENCH R15同频测试下,i5 9600K得分1074cb,i5 8600K得分1076cb,得分难免误差,两颗处理器属于同一架构同频性能一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9月11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