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下无隐私?旷视校园人脸识别产品引发争议

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渐应用于现实场景,投资人与创始人口中所谓的“数据优势”是否以牺牲用户隐私安全为代价?

近日,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个人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学生个人到底有无隐私等讨论见诸 端。一张带有“MEGVII旷视”图标、面向校园学生学习状态的视频监控图像也在 络上引发热议,图片显示,该技术针对两名教室中的女生面部特征进行分析,分别显示出各自相应的课堂行为数据,如趴桌子、玩手机、睡觉、听讲、阅读、举手等。

AI技术是把双刃剑

知乎上关于“如何看待旷视科技新产品监视学生上课”的话题下,一位ID为李小粥、职业为高级产品经理的用户发表观点称:“如果可以监视学生甚至量化学生的行为数据,那我们是否可以去监控每个教师、辅导员、校长的日常工作?如果今天的技术可以采集学生微表情,那未来是否会发展到采集脑电波、人体磁场、热力图、情绪等更加私密的生理特征?我们又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监控?”

企业方应主动保护数据安全

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此前早已步入校园与学生生活。

2015年,清华大学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识别系统和智能设备,实现学生自行注册、自行办理火车票优惠卡充值、自行打印成绩单、自行办理在读证明等各项业务;2018年,全国各地初中以“提升校园安全”为由,在校园门口安装人脸识别考勤系统,以南京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其在校门、图书馆和宿舍都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

此次旷视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在于其将原本简单的签到、注册、买票等业务升级到对微表情的分析,其官方对该技术介绍称:“在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旷视科技将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集成在考勤及行为分析摄像机MegEye-C3V-920和行为分析服务器中。通过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分析,反馈学生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辅助教学评估评价。”

国外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落地应用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管制。

今年4月5日,当旧金山监事会(
TheSanFranciscoBoardofSupervisors)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政府部门(受联邦政府管辖的机场、港口等出入境场所不在此例)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并规定城市机构在购买其他类型的监控技术之前获得城市议会批准。而近期,欧盟(EU)的一项数据保护法规首次在瑞典实施,其规定,一项涉及人脸识别软件的学校实验被认为是非法的,同时引发教育机构中是否应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讨论。此外,欧盟在2018年出台的GDPR规定称,公司在收集用户包括面部等生物特征数据前必须经得个人同意,如有违反,企业可以被罚款金额达其全球收入的4%。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8月1日
下一篇 2019年8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