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警方安全账户”,就骗光积蓄;一个普通的结婚请贴短信,卡上的钱却不翼而飞。电信 络诈骗手段“多样化”,金融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可能“血本无归”。为提升金融消费者防范诈骗意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推出这期消费者防范金融诈骗专题 道,让消费者了解常见的几种“冒充”诈骗手段,练就一双金睛火眼,提高消费者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第一时间识别骗局。
冒充公检法人员
不法分子提前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照片和 码、手机 、地址、职业、工作单位、房产等,甚至其家属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电话进行诈骗,声称事主涉嫌洗黑钱等,让受害人登陆虚假的检察院、法院 站查看含本人照片等身份信息的通缉令或逮捕令,不断施压,夸大所谓的严重后果,进而要求受害人将银行账户资金转账至“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者提供银行卡的密码、短信验证码,或者远程操作U盾转账等。骗子甚至会要求受害人去酒店开一间房间,不让其与外界接触,时间跨度短则半天,长则十余天。
冒充老师或亲朋
“某某家长,这是您孩子的期末成绩单。下载 址:XXX.XXX.XXX”、“张同学,这是春节同学聚会的照片。下载 址:XXX.XXX.XXX”。不法分子先是通过发送此类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控制被害人手机,再分析研究受害人手机通讯录信息,冒充受害人向其通讯录联系人发送“精准”短信。出于对“熟人”的信任,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很多受害人好友收到短信后就直接打开链接,于是不知不觉中被木马控制。随后,不法分子通过手机木马,获取更多个人信息,实施“精准”发送,诱导市民点击短信链接,实施诈骗。
冒充单位领导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公司内部架构情况,复制公司老总QQ(或微信)头像,主动添加财务人员为QQ(或微信)好友,并将财务人员与诈骗分子冒充的其他多名公司领导或同事新建一个QQ(或微信)工作群,让财务人员深信不疑,在群里向财务人员询问公司的账户余额,然后借口要求财务人员往某账户转账。
冒充 购商城客服
自称是 购商城客服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受害者,以其在 购商城购买到的东西因质量有问题或者快件丢失要给退款理赔等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 、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银行账户信息,可能还会以受害者的名义在第三方 贷平台贷款。
如何防范金融诈骗,中行专家来支招!
第一招:守住密码和短信验证码
●不要轻易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 银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任何以安全账 、退款理赔、积分兑换、系统升级、 银过期等为由,要求你提供或输入银行卡 、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均涉嫌诈骗。
●要设置个性化的账户支付和电子银行登录密码且不与其他邮箱、 站等密码相同,不同银行间 银用户名和密码也应区别设置。
第二招:保管好手机和电脑
●请认准银行官方 址(如中行官方 址www.boc.cn和手机银行 址wap.boc.cn),登陆 上银行或下载手机银行APP客户端。
●注意做好手机、电脑的安全保护工作,要设置开机密码、屏幕解锁方式(如指纹、刷脸、手势等),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常更新病毒库,不要开启操作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的远程协助功能,不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
●在公共场所使用手机进行转账支付时不要使用公共WIFI,不轻易扫描二维码,及时关闭未使用的蓝牙并设置密码。
第三招:谨慎操作并再三核查
●不随便登陆陌生 站,不要随意点击短信、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中链接 址(含熟人、银行客服 码等)以及图片、二维码等,建议置之不理,如需操作应先用其他方式与对方核实情况。
●切莫轻易相信QQ或微信聊天以及短信中转账信息,转账汇款前一定要与对方核实后再操作。
第四招:及时发现欺诈并采取应急措施
遇到类似欺诈事件或发现已被骗时,金融消费者应立刻拨打账户银行客服热线(如中行95566)或亲自到银行 点,如实反映情况并第一时间采取冻结银行卡、修改交易密码等措施,同时还应及时 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