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里是“拉都邨”还是“垃都邨”
图片说明:弄堂门口的标牌上写着垃都邨
建国西路上依旧保留着好几处新式里弄,红砖、矮楼、木门、老式门铃……处处都透着一股上海的海派风情。
然而,最近,这其中一处新式里弄——“垃都邨”的招牌,却引发市民的热议:有人说,“垃都邨”的招牌写错了字,这里原名应该叫做“拉都邨”;但也有人说,这个招牌没有错,这里一直都是“垃都邨”。
到底是“垃都邨”,还是“拉都邨”?
徐汇区天平街道的工作人员也很谨慎,表示目前正在和相关部门进行核查。
友发帖
弄堂招牌搞了个乌龙
一个名为“鲍龙爷”的 友在微博发帖称:自己曾在“垃都邨”居住了几十年,重回故居却发现里弄的外立面装修虽不错,但里弄名却搞了个“大乌龙”——拉手的“拉”竟然变了垃圾的“垃”。随后,这名 友还“科普”道:这里曾经是“福里丽路拉都路”,里弄因此得名。
那么,究竟是 友记错了?还是地图软件也把地名写错了?
里弄口是两扇铁质大门,门上悬着白底黑字的里弄名——“垃都邨”。
弄堂附近开食品店的老板说:“这个弄堂招牌是前几年新换的,和附近几个新式里弄一起翻新改造的,大约翻新了四五年时间了。”
居民发言
住在弄堂里的陈阿姨:“la都邨”肯定是用拉手的“拉”呀,几十年以来都是叫这个名字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换了新招牌就变成了土字旁“垃圾”的“垃”,肯定是没注意写错了。
住在里弄里的李阿姨:“la都邨”真名确为“拉都邨”,你想想,要是用“垃”字,听着看着多难听啊,搞得我们这里像垃圾村一样,起名字怎么可能是用这个名字呢?
多数居民:这里确实应该叫“拉都邨”,不过这会儿拿不出证据。
拉都邨派 VS 垃都邨派
开店二三十年的食品店老板娘:从我开店开始,这里就叫做“垃都邨”。这个名字没错的,以前就是叫这个名字,翻新也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黑字描上去,怎么会有错呢?
那时候里弄口有个修自行车的铺子,铺子的顶还遮住了弄堂的招牌呢,后来修理铺子不做了,弄堂招牌就很明显啦,就是现在这个名字,只是当时是白字,看不太清,现在不过是在上面描了黑漆。
烟杂店老板:我也在这二三十年了,每天对着这块招牌,这里一直都是这样的。
第三、第四……种说法
另一些居民:拉都?这个说法也是“一人传一人”,因为弄堂的招牌大家一直也都没有留意,新招牌也是换了好几年之后,才有人提出异议的。
弄堂里一位头发花白,看着近80岁的老奶奶:“la都邨”不在这里,应该在前面拉都路上,这个里弄本身就错了。不过,但是弄堂名具体是哪个‘la’字,我也不太拿得准,这可能得问更老的人才知道。
街道发声
正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核查
鉴于各方都说不清,那居委、街道又是否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呢?
那街道又是怎样的一个说法呢?
这些问题,天平街道也在通过档案局、房管局、徐房集团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我们也在进行调查,目前还没有结果,会尽快核实清楚。”天平街道工作人员说道。
拉都路的确有,但与la都邨是否有关不确定
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书中,就曾提到过此路:“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鲁迅先生在1935年的日记中也曾提到过“拉都路”:“晴。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拉都路访萧军及悄吟(即萧红),在盛福午饭。”
只是,另一个疑问又来了,这“垃都邨”在建国西路上,并不在襄阳南路。“垃都邨”究竟是因为毗邻“拉都路”而得名?还是本就是另外一个地名?两者之间究竟是否有关联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