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打车、看视频……7成手机APP可以借款,市民选择需警惕风险和陷阱

现象

各大APP“抢”着放贷

几日前,90后白领肖女士像往常一样打开WPS软件处理工作文件,却跳出了“低利率、无抵押,1千元借1天费用低至2毛”的借款广告,让她不经感叹:“现在连办公软件都开始做 贷了?”

以往,大家较为熟知的借贷软件有支付宝的借呗、京东的金条、美团的借钱等,这些几乎都是许多人经常用到的软件。此外,还有线上旅游APP去哪儿 、携程的借去花等等。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排名前20的手机APP中,有7成应用提供了借贷的入口,甚至P图软件美图秀秀、办公软件WPS、导航软件百度地图等一些和金融完全“不沾边”的APP,也都加入了放贷“大军”。

调查

思考

开通借贷服务需谨慎 警惕“营销”陷阱

金融产品充斥手机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消费结构转型之下消费信贷市场的飞速膨胀。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4%。

不过, 络借贷的“紧箍咒”也不断收紧。去年7月以来,数个互联 贷款管理、 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或出台,或已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也出现一些变化。如,“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额度,微粒贷也下调了消费信贷授信额度。此外,针对互联 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在酝酿之中。去年年底,《 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对外发布,广征各方意见。

业内人士提示广大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