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芯片的发展史上,2020年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国产“芯”处于爆发前夜。在此之后,中美贸易战打得愈发激烈,又有全球性疫情的大背景,5G商用、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更是打开巨大芯片缺口,2020可以称得上是国产芯片的元年。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2021年进口芯片金额高达2.79万亿元,国产芯片黯然失色。如今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全力支持,国产芯片大有可为,已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
芯片作为高技术、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企业实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苏州雄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立科技”)秉持“长年守拙坚持、每日求新进取”的企业文化,长期专注 络芯片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产品和用户基础。连续数年囊括国家重大集成电路芯片研制任务中的全部 络芯片项目,在中国自主可控 络芯片领域处于遥遥领先的领导地位。
雄立科技:芯片行业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整体成长速度慢、迭代周期长、行业周期长,并且试错成本高,短期内很难看到利润。与互联 行业大规模投入、短期就能见效不同,芯片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金钱,要沉住气、稳扎稳打的行业,而且需要做好短期内没有任何回 的准备。
互联 企业的软件开发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芯片设计是既辛苦又费脑子,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芯片的设计异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术相提并论的地步。精巧的芯片设计,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检验,那就是:用。大量大量的使用与检验。若芯片企业没了市场份额,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正因为如此,芯片设计不光要烧钱,也需要时间沉淀,属于“烧钱烧时间”的核心技术。
而且,芯片设计的出货成本非常高,不像软件开发,如果做得不好,或是出现了一些bug,它是可以来回调试的。但是,如果芯片的设计或者说工艺研发出错了,补救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成本高昂。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关部门提出的目标是,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5%。而现实是,2019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在政策大力推动下,国产芯片的发展在呈加速态势,芯片产业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整个国内芯片行业市场化发展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前景可期。
雄立科技:作为 络通信芯片与方案领域的领导者以及国家队核心成员,雄立科技以振兴中国芯片产业为己任,连续数年作为主力军承担国家重大集成电路芯片研制任务中的 络通信芯片项目。
在芯片本土产业链建设浪潮下,基于雄立科技芯片组和解决方案的 络设备已经在我国 络基础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的自主可控的 络体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核心用户的高度认可。
芯片国产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建设,雄立科技会不遗余力去推动芯片行业的发展。
雄立科技: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单位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 告(2020-2021年版)》显示,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为54.1万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这意味着,行业的人才缺口超过20万人。
芯片产业的突然发展,导致人才的供给跟不上。前期芯片产业的人才储备量不足,在涌入行业的资本和入场企业数量激增、行业爆发式发展的前期,各公司都面临市场上人才稀缺的状况。尤其是顶尖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芯片技术起步早的地区。
芯片行业人才培养周期长。资深设计工程师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经验累积,在短时间内行业内各公司也不能迅速培养出较多的人才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从大学选择一批人出来,最起码也要四到五年的培养时间,这四五年仍然会是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无法填补。
芯片产业人才的外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 告》指出,有超过80%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没有进入到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从业,这意味着芯片行业人才的流失。
这些芯片行业人才或流动到海外,或流入互联 、计算机软件、IT服务等行业,加剧了芯片行业人才的紧缺。
从调研数据反映,行业人才的流失主要是由于半导体行业产品周期长,短期回 率低,同时行业多年来处于低薪环境等。
雄立科技: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公司内部及时作好各方面的防疫宣导,上下班体温检查、内部防疫消毒定期喷洒,员工口罩佩戴督查,保障各项防疫物资充足。这些举措既减低了疫情传播风险,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
在满足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员工基本都能来司办公,保证内部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加强远程会议沟通,各项目群中实时反馈项目进度,相对来说能满足基本管控,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保障了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王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