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的金银首饰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古代同类器物的高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借助现代工艺手段,结合现代手工作业特点再现清宫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是对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的大胆尝试。
细金工艺是一门宫廷艺术
细金工艺又称“金银细金”,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古代金银工艺总体是由两河流域经中亚进入黄河流域。我国金银细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直到宋、元之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种类。细金工艺作为我国金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宫廷金银首饰器物制造的重要手段。通过细金工艺完成的金银首饰器物一直是古代皇室的挚爱。这些首饰器物做工精美、造型多样、轻巧细致、绚丽华美,但制造成本高昂、材料珍贵,有些首饰器物的复杂精妙甚至成为皇室追求的极致,因此可以说细金工艺是一门宫廷艺术。
孝贞显皇后璇闱日永图 (故宫博物院藏)
注:画中女人是清孝贞显皇后,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其身着常服,常服胸前挂着的正是压襟(手串)。
十八子手串的前世今生
知名的清宫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留有黄签,签上写有“正土茄楠香十八子”,附锡盒一件,外底有方形戳记“钜昌”。另藏有3串与之工艺、形制、材料类似的清代十八子手串,均为清代皇帝与皇后随身佩戴、把玩之物。十八子手串原为念经礼佛时计算佛经诵读次数的工具,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饰物或珍玩,深受后宫嫔妃喜爱。在图册典籍、影视资料中经常会出现清宫贵妇佩戴压襟的形象。随着穿衣方式发生变化,十八子手串压襟的佩戴方式也随之变化,受衣着样式、流行元素及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十八子手串也出现了形制、纹样、材质等多种变化。由此可见,在珠串文化仍然流行的今天,溯源古人生活,明晰装饰器物意义,仍有审美价值。
从料到形,再现“工”
在资料整理阶段,由于各种原因,笔者未能近距离观察原作,只能通过相关数据资料以及多年经验对清宫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工艺、形制和材料进行梳理。在材料方面,原作以沉香木、黄金、珊瑚、珍珠为主材,周长30厘米,手串直径13厘米。褐色伽南木珠,珠上嵌有纯金材料的“寿”字,将花丝工艺中的“小松”(传统称谓)焊接在金片打底的寿字底坯上;另在佛头塔上嵌有金蝙蝠;背云、坠角均嵌金质“寿”字;坠角做蝙蝠“抱团寿”造型,象征福寿之意。
银制圆寿字局部“小松”(任开拍摄)
银松圈丝,即“祥丝”(任开拍摄)
银制圆寿字局部小松丝(任开拍摄)
在木头雕刻阶段,笔者采用胡桃木作为伽南香木的替代品,木珠的形制是苹果珠样式,围绕苹果珠一圈非穿孔位置交错雕刻圆形寿字和长形寿字图。在此阶段,笔者首先运用犀牛建模软件和数控机床雕刻出寿字每一笔画的凹槽,再手工完善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整齐划一,为最后寿字银片嵌入做准备。
阴雕寿字木珠(任开拍摄)
接下来的工作是银字下料,笔者运用3D打印快速成形、失蜡浇铸、手工锯切等多种手段进行寿字银片的制作。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3D打印技术较另两种技术快速、省力,但工艺成本过高;雕蜡倒模可以快速批量,但需要增加寿字银片的厚度,否则在接下来的操作中极易变形,相较其他两种手段,其损耗大且成本较高;手工锯切银片耗费一定的精力,但容易控制银片的厚度,基本没有后期处理,在单位时间内反而更省时、省料。
银寿字,木嵌金(任开拍摄)
最后是“小松”制作环节,“小松”是古代贵族阶层金银首饰中经常出现的工艺形制。通常是由0.07毫米~0.2毫米的金银素丝(传统称谓,通过拔丝工艺得到的光滑细丝)搓制而成。首先,运用0.17毫米的素银丝通过缠绕内芯丝得到类似于弹簧状丝条,俗称“祥丝”。其次,将“祥丝”围绕一定粗细的内芯丝缠绕,形成一根完整的松丝条。再次,将松丝条按照完整的圆周切分成若干等大的松丝圈。最后,运用粟粒工艺将1毫米左右的银珠焊接到松丝圈上,完成“小松”。对目前已知的技术手段进行筛选,“小松”只能通过手工制作,机器无法参与任何一个环节。
清宫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 附锡盒(故宫博物院藏)
从意到境,再现“艺”
制作进入最后阶段,将“小松”按照寿字形排列并焊接在寿字银片上,再将焊有“小松”的寿字银片嵌入雕刻好的木珠,经过电镀处理,让寿字银片及“小松”部分呈现出黄金效果,最后交由编绳艺人,依据原作样式将整个手串编制完成。
编绳组装( 任开拍摄)
现代科技和新兴材料可以有效弥补手工艺上的不足,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清宫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是清代中后期的产物,代表了细金工艺在跨越千年发展和历经文化变迁所达到的工艺水平,虽然其制作技艺和经验十分纯熟且丰富,但由于新技术、新思潮、新价值观被传统礼教所压制,导致当时首饰器物的样式和类型也趋于固定和统一,很多首饰器物仅是技艺、经验、资源的堆砌和不同形式的表达。
清宫伽南福寿十八子手串工艺仿品(任开拍摄)
进入21世纪,新的科技与材料带动新的生活方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和发扬,手工艺的独特性在今天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笔者所希望的,真正的细金工艺器物不仅是“给温度以金属,更是给金属以温度”。美好的工艺可以让人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和谐发展。
任 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首饰系副主任,从事传统金银工艺文化研究和当代首饰创作及教育工作。曾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个人资助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个人艺术创作作品入选国内外重要大型展赛30余次,包括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国家艺术基金巡展、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等;作品《因为爱情》被瑞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展出;2019年,在英国谢菲尔德赫勒姆大学举办个人首饰艺术展;作品《果实》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