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须“硬”,软件不“软”

硬件须“硬”,软件不“软”

——上海 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么办

近几年来,各地改建、扩建以及新建了一批 区综合性文化活动设施,很多居民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但问题依然摆在面前:不少 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对不同群体居民的吸引力不够,花了钱,费了力气,效果却不好。

从“给什么看什么”到“你点单我配送”

2013年,上海 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人次达6000万。依托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 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 区信息苑、东方 区文艺指导中心、东方永乐数字电影“东方系列”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为基层、 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文艺指导员等服务,受众超过1.2亿人次。

在上海,遍布全市的 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资料照片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事业处处长胡明华看来, 区文化活动中心办得好不好,居民“用脚投票”走出的数字最有说服力。

“上海在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海市委宣传部事业处调研员周强介绍。今年,上海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由市级单一配送变身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专项资金还预留5%的经费,向金山、崇明、奉贤等远郊和大型居住 区所在区县倾斜。

从“权责不明”到“专业化管理、 会化发展”

如果说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是上海公共文化事业做实、做细、做强的核心支撑, 会化管理无疑是其保持活力的重要机制保障。

2011年底,上海出台指导意见,规范 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管理。2013年4月1日起,全国首部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立法——《上海市 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正式实施,进一步细化了服务标准、项目清单、评估考核办法、投诉处理规定等配套要求。

已连续举办两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则让公共文化产品供应逐步从单一渠道向大循环、全 会转变。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璎介绍,2013年,首届市民文化节受益人次2900万。普通百姓真正成了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9月2日
下一篇 2014年9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