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构建新型“互联 +思政”体系

地铁文明引导

行走的党课

董明老师和志愿者们共同服务军运会

湖北大鼓 团学生表演《武软,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扎根科技之城——武汉光谷,依托产业经济布局专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成为闪闪发亮的“光谷之星”。

平台建设:搭建“有温度”的 络矩阵

在这一青年阵地上,学校团委用年轻人习惯的话语方式,讲述武软青年故事,弘扬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关心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做他们身边的“良师益友”。目前,“武软青年”粉丝突破2.3万人,微信发文逾1300篇,总阅读量达百万人次。

青年在哪里,共青团就在哪里,工作阵地就在哪里。为此,学校团委积极响应基层团组织工作重心下移,建设基层 络思政阵地。各学院积极构建校院两级 络矩阵群,打造更加贴近学生需求的 络思政平台,如武软汽小院、“武软工职机械工程学院”的“云素质”平台等。

“三个课堂”:创新“课堂内外”的思政载体

办学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学校优势资源率先推出“互联 +思政”,并着力体现“软件”特色,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络思政得到长足发展。

在课堂上,学校重点抓“田间地头思政课”建设工程,率先把思政课、党课开在田间地头,探索“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案例,成效显著, 会反响热烈。学校以此为原型制作的“我心中的思政课”获全国微电影大赛二等奖;“田间地头思政课”受到十余家主流媒体相继 道宣传。

2019年10月17日,“行走的党课”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创新《认识武汉》公选课课堂形式,理论与实践交互贯通,课堂上可现场连线,与外景互动,让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实景交互,教学组织别具一格,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公选课走进省博物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光谷未来城科技展示中心等地,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武汉城市的历史与现在。从“认识武汉”到“爱上武汉”,从而坚定“留在武汉、建设武汉”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上课打卡也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录入,管理考勤、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在校园里,学校尤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风景宜人的园林式校园,形成了具有武软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体系,构建了“月月有活动”“院院有特色”的活动体系,繁荣校园文化,践行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团委打造出志愿服务、雷锋月、女生文化周、校园歌手大赛、十佳青年评选、五四表彰、迎新晚会、读书月、 团文化节、元旦晚会等十大工作品牌,并充分利用活动资源,打造校园传播“产品”,丰富校园生活,引领校园文化新时尚。如举办诗词视频大赛、“好书推荐”视频、武软“青年大学习”时政科普等。

2018年9月学校成立湖北大鼓 团,12月引入湖北大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办湖北大鼓传习班,传承文化瑰宝。2019年3月23日,湖北大鼓 团师生受湖北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邀约,创作、编导了《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荆门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被推送。军运会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本校全国道德模范董明老师带领568名“小水杉”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服务各国参赛队,《“微笑天使”董明:轮椅上的“小水杉”》《轮椅上的志愿者“小水杉”——记全国道德模范董明》《全国道德模范董明:乐当一线“小水杉”》《“小水杉”的收获: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频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在校门外,新青年下乡、暑期 会实践、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武软的亮丽名片。新青年下乡活动中,组织学生深入新洲农村,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等五大行动。

同学们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机械工程学院的张同学研制出的新型蘑菇采摘梯,已正式交付徐古街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使用,他的故事被拍摄成《创新创业好青年张百海》。商学院学生陆同学、何同学等一批大学生在学院指导老师带领下,来到凤凰镇调研走访,他们了解到,茶叶种植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一家生态茶业公司在该镇5个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大面积种植茶叶,年产近3万斤茶叶,产值超过千万元,带动当地约300户农民增收致富。

于是,他们就萌生了想通过所学专业进一步拓展茶叶销量的想法,想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把村里的茶叶销往全球。为此,他们以企业账 的形式成功申请跨境电商店铺,对 店进行“装修”,设置个性化模板,设计店铺主页面,将拍摄好的茶叶、茶具样品图片上线。4月上旬,团队在正式卖茶之前,上架了茶业公司生产的50多套茶杯、茶具“试水”,其中一款售价12美元的不锈钢杯子一下子成了爆款,卖出了近200个,销售收入达2000美元。这当中,来自美国匹兹堡的一家客商成了最大买主。

在校园志愿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学校推出的文明礼仪引导——拒绝早餐进教室活动,创新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又睿智风趣的表情包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被主流媒体进行了 道。

融媒思政:开辟“答疑解惑”的 络家园

在“武软青年”运维中,青年传媒中心的小编们发现,不能一厢情愿地发声,还应该主动采集话题,倾听学生的心声,正面回答他们的疑惑,做他们心灵的朋友、成长的导师。因此,2019年9月起,学校团委利用武软表白墙征集问题,并在“武软青年”予以回应。

针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困惑与不解,“武软青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董明老师发布贴文《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师生好评。董老师的微博主要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与青年互动、相伴成长。学生成长的烦恼,大学生活的新奇,安全教育抑或法治教育,都可以朋辈帮助的形式做好陪伴与答疑。

络家园建设尚在起步探索阶段,需要集合学校优势力量,共同谋划,做深做精,让学生信赖、让学生信服。同时, 络思政教师还要加强话语方式的学习,提升自身媒体融合能力,从而增强 络思政的渗透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0月15日
下一篇 2019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