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白沙科学谷软件小镇落地,之后科学谷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公示,然后中俄科技经贸产业园、郑州轨道基础设施综合检测设备基地也传言即将落实。。。
最近,郑东特别是白沙,喜事连连,引台下吃瓜群振臂高呼:宇宙中心万岁。长自己威风的同时也不忘灭他人志气,还要腰身一转,问一句:高新区,你羡慕不?
尴尬!
其实,平时大家是很少将高新区和郑东新区放在一起比较的,因为并不在同一世界,但是往往一涉及到科创,高新区都要莫名挨刀。
某 站,关于白沙科技话题贴下面的留言
笔者不在高新区生活,跟高新区的交集并不多,但是看到大家diss高新区,还是想表达下自己的看法。
单从居住层面上看,特别是对于那些“就业在主城,居住在高新区”的群体而言,交通不便,人口太少,通勤距离长,房价还贵,高新区的确不算优秀。
可是一个区域的价值,仅仅是被这些因素限定的吗?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国家战略,省市支持,发展30余年的高新区,意义在哪里?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些在这个城市中每一个身披朝霞沐黄昏的年轻人,他们追梦的意义在哪里?
1
高新区的最大亮点不在于地标、不在于配套而在于科创。但在郑州,一个高科企业落地签约的新闻远没有一条路,一个土拍的热度要高。
在大多数人眼中,发展交通,哪怕建设一个火车站,很快就能打造出一个繁荣的景象。发展房地产,哪怕是拍卖一块土地,财政立马回血,压力值瞬间变为负数。
而发展科创有什么用呢?初创公司不仅税收贡献微薄,还需要各种补贴,经常被人认为是皮包公司,甚至眼神中都充满了鄙夷。
所以长期以来,郑州一直在标榜自己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因此在郑州更具有话题度的是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甚至是地铁,不是科创。
近几年楼市大热,郑州人买房宁愿去买一个地铁旁,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旁边,喧闹的,人声鼎沸的房子,都不愿意买在宁静的、朝气的科创区域。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郑州的科技太弱,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太少,政府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郑州的科技创新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够,所以老百姓对科创的关注度就更少,就以为高新区“空有其名”。
二是因为郑州区域评价标准的权重分布并不合理,房价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权重很大,而科创,因为他的“曲高和寡”权重很轻。
因此就出现了用房价评价标准去否定高新区科创的一幕。
2
而高新区30年的科创发展是不是不值一提呢?
并不是。
第一,城市郑州4个大学城,东大学城以数量取胜,西大学城以质量取胜。西大学城虽然只有4个大学,但是每一个都值得拿出来正儿八经地介绍下。
郑州大学是全省唯一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河大只是一流学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堪称“军中清华”全国军校排名第二,河南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省内都是比较不错的高校,河工大是省部共建高校,粮油食品专业全国第一, 称亚洲粮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
?
大学高校是人才基地,是城市新鲜的血液,高新区拥有最强大的造血能力。
第二,高新区科研单位非常多,其他区域比不了。
2019年年初,高新区新签了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10月份又签了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之前还签约了中科技大学郑州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中心,实验室,比如郑州机械研究所、盾构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军民融合公共安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市海洋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等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感兴趣可以自己查阅。
但是毫无疑问,中科院系统院所、国内知名高校、央企科研院所已经成为高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第三,高新区有很多优秀科技企业。
比如,思达高科技的多功能标准电能表填补国内空白,辉煌科技的铁路信息微机监测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汉威电子的气体传感器品种数量和产销量全国第一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级战略平台也选址高新区,比如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这是中国第7个超算中心,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进入全球十强。
据2017年的数据统计,郑州全市境内上市公司共27家,高新区占了三分之一,郑州全市新三板挂牌公司共157家,其中高新区67家,大于三分之一。
预计到2020年,高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家,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0家。
郑州高新区是河南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上市公司最多的区域,有人说,高新区撑起了郑州科创的半壁江山,不夸张,三分之一绰绰有余。
高新区设立了30年来,虽然没有郑州最高的楼盘,最美的地标,但有仅次于中关村的孵化培育能力,这些都不值一提吗?
3
很多人看到东区接二连三出的概念新城,龙子湖智慧岛,云湖智慧城,科学谷,又有频繁签约的甲骨文创新中心,麻省理工MIT-中国未来城市郑州实验室、阿里巴巴、华为等等,就认为东区科技暴打高新区,高新区地位危险了。
笔者认为,两个区各有各的定位和特色,没有必要踩低捧高。
东区龙子湖大学城高校数量虽然多,但是名气响、资历老的只有一个河南农业大学,航院、财大和华水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一直在建,实力不如名声,其他的学校则几乎可以一笔带过。
所以东区学校以数量取胜,西区以质量取胜,而且东区学校以人文经济类为主,西区学校以理工科为主。
东区起点高引进了不少国际知名研究院和企业,光鲜靓丽,但是高新区更接地气,产学研一体化更深入,更适合初创企业的生长。
高新区科技产业基础好,但是现在政府的扶植力度确实有限。东区科技新区虽然高规模,扶植力度大,但是科技产业基础薄弱。
这两个区域是不同时代背景的产物,他们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竞争的关系,不一定要比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低上下,知道区别就好。
4
国际范儿的东区,房价高动辄两三万一平,正常商品房三居室月租金四五千,西区房价、租金都减半。
笔者认识有些在高新区就业生活的朋友,他们心态很阳光,很积极,没有觉得生活有什么苦大仇深的地方。
有一对夫妻,本身就是西区学校毕业的,毕业后他们还是决定留在西区,因为他们说,我想距离学校近一些,下班了、周末了,到学校走走,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想学习,还充满动力。
有一个上市企业高管,收入不菲,但是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新领域,组建团队创立新项目。
他的团队成员有已经工作的上班族,有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大家有时晚上下班赶过来,有时没课的时候赶过来,聚在创业中心供暖不足的临时办公室,一分钱工资都没不领,没一个人叫苦叫累。
还有一个朋友在高新区工作的朋友,才毕业2年就想着买房子了,今年年初就踏上了看房之路,这要是放在东区,毕业5年都不敢想买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高新区房价、房租不太高,但创业、学研氛围浓厚,所以年轻人才拼搏地更有底气,这个区域才散发出更迷人的气质。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来就站在塔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赤手空拳的追梦人。
笔者承认,高新区确实有自己的短板,年轻人如果不是在那上班,只是居住,通勤确实是很辛苦的事,这是事实。
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令人诟病的因素,高新区才成为一个可以承载梦想和活力的青年之城,毕竟任何礼物都有代价。
因此笔者认为,区域评价的标准可以很多重,比如你可以说,高新区虽然不适合所有人,但是无可否认他是郑州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