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看下面链接:
60岁大妈吊打90后,年轻人越理财越穷的根源在哪?【操控财富14】
前不久,多家基金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基金投资盈利 告,其中得出了一个很扎年轻人心的结论:
姜,还是老的辣。
从不同年龄人群的收益情况来看,年龄越大,盈利情况越好。
60岁以上的大爷大娘,盈利人数占比高达60%,而20岁上下的基民,盈利的只有40%。
60岁以上基民的平均收益率接近20%,而20岁基民的平均收益率为-0.32%。
而且从图里可以明显看到,年龄越大,盈利人数占比越高,平均收益率也越高。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数据和你的观察,或者亲身经历是不是一致,2021年你的投资收益率是什么水平呢?
提前声明,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些扎心,但是相信对大家长远的投资之路会有很大帮助,请小伙伴们做好心理准备。
就我的观察而言,身边的年轻人理财,绝大多数都是亏钱赚教训。
一年下来,既没有了最初冲进市场时的意气风发,也没有了刚被套牢时的垂头丧气,真金白银交过学费之后,眼神当中已经不见了慌乱,谈起基金都很从容淡定,明显冷静成熟了很多。
没有割肉逃跑的,有人觉得之所以亏了,肯定是基金经理有问题,意图使用一招调仓大挪移走上“正轨”。
也有人成为了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只要我不卖,我就没亏。
还有的人干脆卸载了软件:只要我不看,我就不亏!
2020年新增互联 基民6000万,90后占了一半,结果一场暴跌过后,某基金软件卸载量持续走高,其中又是90后占了50%。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年轻人理财收益不及预期的根源到底在哪?
最近这两年,从炒鞋到盲盒,再到基金、NFT,只要有利可图,就能够发现年轻一代的身影。
Z世代的一大明显特点就是理财意识超前,轰轰烈烈搞钱。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早地向“一夜暴富”发起了第一波冲击。
根据《90后攒钱 告》,90后首次开始理财的平均年龄是23岁,绝大多数人会在上大学至毕业后的两年内就接触理财,比父母辈第一次接触理财,早了整整10年。
《一线城市Z世代投资者行为调研 告》也给出了类似的统计,超过5成的Z世代在18岁-20岁便开始接触理财,97%都是在26岁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理财,甚至有6%在初高中就开始了投资理财。
至于投资品种,84%的Z世代都买过基金,34%投资过A股,还有24%在买……呃……保险。
除了这些之外,什么外汇、期货、黄金、债券,还有前面提到的炒鞋、NFT等等,总而言之:锐意进取!
80后、85后都是稳字当先,而90后、95后明显更加偏爱基金。
可是在锐意进取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
尽管大家每天都把风险挂在嘴边上,但是大家可以自问一下:
你,真的了解风险吗?
看完下面的内容,可能会让你对风险,有些新的理解。
预期VS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喜好可能不同,但都有着“暴富”的美好愿望。不过调研结果表明,越年轻的投资者,希望拥有高收益率的越多。
事实上,也正是过高的预期回 ,导致年轻人容易从事高风险、快进出的投资,把理财当成赌博。
有趣的是,在期望高收益的同时,年轻人也是最不能容忍亏损的,这种“既要、也要”意味着对风险认知的不足,更加容易导致亏损。
关于风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更高的资产,看起来有更高的收益。
问题在于,很多人在这张图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即似乎承担高风险就能多赚钱,尤其是在市场陷入狂热的时候。
但是,靠高风险的投资获取更高的收益,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高风险投资一定能够提供更高的收益,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高风险投资。
关于风险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为了吸引投资者,风险更高的投资,必须提供更高的预期收益,但是不代表更高的预期收益一定能够实现,记住这句话:
不代表更高的预期收益,一定能够实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数人都同意狗币是一种高风险资产,投资狗币可能有较高的预期收益,但是,也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美国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给出了他对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解,更高的风险意味着更加不确定的结果,传统的风险收益关系图,只是告诉我们风险收益的正相关关系,却没有表现其中的不确定性:
即随着风险的增加,收益率的范围更广了,预期收益率更高了,但是不利的结果也会更加严重。
因此在考虑某项投资时,首先要做的是,评估投资的风险以及自己对风险的容忍度,第二是投资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是否匹配。
在考虑一项投资时,收益的确是应该考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风险,则是必不可少的另一部分。
意识VS知识
前面说过,这一代年轻人作为互联 原住民,比父母辈更早接触理财,理财意识非常超前。
胸怀梦想的年轻基金人努力敲击键盘,一次次把基金送上了热搜。
但是相对于超前的投资意识,很多年轻人掌握的投资知识相当有限。当理财知识与超前的理财意识不匹配时,就可能导致盲目投入,陷入追涨杀跌的误区,面对回撤时无所适从等等一系列问题。
比如买基金,很多没有经验的基金小白,都是跟着博主买基金,希望通过10到20分钟的科普,获得需要的理财知识。
基金小白们很容易无条件信任博主,头脑一热一股脑梭哈进去。
但是 络上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除了少数专业博主外,很多基金博主本身也是新入场的小白,或者是从美妆、穿搭博主转行而来。
他们中的很多人倒也不是真心坏,只是真不懂,但是真敢说。
这就导致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现实中,多数人都不会让没有学历背景的医生给自己看病,但是很多人却会让没有学历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人,给自己推荐股票和基金。
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本身没有足够的信息辨别和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陷入误区。
理财VS工作
最后是年轻人的主要精力本应放在学习、工作上,结果很多人在投资理财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导致本职工作没做好,因小失大,实际上年轻人最值得投资的就是自己。
之前的文章里跟大家说过,不建议没有经验的普通人炒股,因为一没有专业优势,二没有信息资源优势,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花在研究上,完全就是在用兴趣挑战别人的专业。
尤其是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从5000家公司中选股、择时,门槛将会变得更高。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杰哥给大家的建议是:
(1)投资知识的获取上,要注意信息的筛选辨别,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 络上的文章、视频,包括关于投资理财的书籍也有质量的高低,不能无条件信任,也不能完全照搬;
(2)如果你没有专业背景,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那么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3)在考虑一项投资时,关注预期收益的同时,不要忽视风险;
(4)在具体的投资中,之前反复强调过12个字:闲钱投资、长期投资、分批投资。
最后,再分享一下杰哥的基金经理朋友陈恬,给初入市场的年轻投资者的建议:别做韭菜。
别做韭菜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想想韭菜会怎么做,比如什么都不懂就冲进市场、追涨杀跌、频繁操作、听小道消息、迷信冠军基金等等,知道韭菜会怎么做,然后,不要去做韭菜。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觉得这期内容对你有帮助,不要忘记点赞哦,祝大家投资路上少踩坑、多赚钱,下期见。
参考文献:
1.投资最重要的事,霍华德·马克斯
2.2021年“韭零后”基民人群洞察,Mob研究院
3.Z世代投资理财行为偏好调查 告,DT财经等
4.90后攒钱 告,中国新经济研究院等
5.一线城市Z世代投资者行为调研 告,融360维度
6.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 告,中国证券 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