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新中国“南明史”概念的接受、传播与重新界定,推动了南明史学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旧南明史家 取得了新的学术成就; 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南明史家,则将旧南明史家以南明帝王为主线的纪传体转型为以下层人民 和农民军抗清为主线的章节体,令南明史的体系得以改观。新中国的南明史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由于抵抗异族侵略的政治环境消失和其他原因使得相关研究处于低潮时期,成果较少,研究主题集中在农民军和郑成功的抗清上面; 后一阶段由于学术环境宽松,成果迅猛增长,出现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既产生了南炳文、顾诚等人所撰的《南明史》经典,也产生了青年学子多方探索南明史的新成果。
“南明 ”概念起于康熙时陈鼎的《东林列传》,至道咸间钱绮著《南明书》时用作书名,但由于清廷的禁锢,“南明”概念在钱书出现之前仅此 一见,钱绮《南明书》亦不免于失传 。 晚清时,革命党人借南明志士以激励排满斗志,南明史受到 章太炎、刘师培、柳亚子、朱希祖的重视,开始突显,但随着民国建立,五族共和,因排满的政治功能丧失而趋于沉寂 。抗战爆发后,国府西迁,文人南渡,南明的历史似乎在重演,南明史再次被激活,迅速成为话题焦点和研究热点,“南明”概念广为流传,南明史学亦得以悖兴 。抗战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南 明 悲 情 消 散,南明史再次处于消歇状态 。 改革开放后,学术复兴,南明史学在学术自身发展的驱动下恢复 生机并加速发展。“南明”概念也得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一、新中国“南明史”概念的接受与重新界定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对“南明”概念的获知和接受,来自于对民国时南明史专家及其南明史成就的 习 得 和 继 续 。然 后,新中国学人开始将 “南明”概念回溯应用至清人所撰的南明史著作 上,并向外扩展至外国人所写的南明史著作中。 同时,新中国学者也对“南明”史概念作了新的 界定。
除了将时间回溯至清代,给明清之际史籍和 史事上贴上“南明”标签外,新中国学者还将“南 明”概念及其贴标签手法应用到外国的汉学译著 中,形成概念的外展 。 当代中国学者,在叙述明 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史实时,直接用“南 明”和“南明史”来指称 。康志杰叙述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来华传教,遇见清兵入关,“在述说清军 占领南京前的战斗中,卫匡国这样写道 : 河对岸 是中国军队(指南明军队) ,中国军队人数众多, 只要他们一脱下鞋子就可以筑成一座巨大的屏 障,使所有的鞑靼骑兵(清军) 都不能越过”。显然,卫匡国用的概念是“中国军队”,而康志杰直 接用“南明军队”作了解释 。她还指出,在《鞑靼 战纪》中,“卫匡国以形象生动的笔墨,揭露了清 军的残暴和南明官僚的腐败,以热烈而崇敬的心 情讴歌南明史可法、瞿式耜等人的忠诚爱国”。这里的南明概念,是康志杰用中国人易于理解的 词汇来对应卫匡国书中的中国官僚和中国军队。 对于外国人所写涉及明末清初的史学著作,新中 国学者直接将其翻译成“南明”一词 。如魏斐德 的《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十四章《专制危机的 一种解决形式》中,专立一小节《南明海军的威 胁》,描述道: “清廷惊恐地发现,在江南无 锡 附 近,至少出现了两起独立的反叛密谋 。 当地的复明分子与鲁王及永历皇帝的南明政权进行秘密 联系,后者在云贵地区,处于孙可望的保护之下”。
在传播南明概念的同时,新 中 国 学 者 还 对 “南明史”概念作了重新界定 。针对民国时南明 史主流专家朱希祖、柳亚子、钱海岳等人提出的 以南明弘光、隆武和永历政权相续相承为主线的 “南明”史概念,新中国学者另辟蹊径,以李自成、 张献忠农民军及其余部孙可望、李定国、李来亨 等的联明抗清为线索,重新界定南明史 。顾诚在 《南明史 · 序论》中界定了“南明”的时间断限 :
“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以及随 之而来的清兵进入山海关问鼎中原以来一直到 康熙三年( 1664) 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 。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是群雄争霸, 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 部分。”他对南明史的断限作了辨析,指出“上限 过去和现在的史学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 继统为标志”,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 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他解释这样做是“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他坚持南明史不能完全以帝统来衡量,“如果因为甲申三月十九日 到同年五月初三日明朝统治区没有 皇 帝 ( 或 监国) 而把这段时间排除在南明史以外,就会在后 来的历史叙述中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弘光帝被俘 在 1645 年五月,隆武帝继统在同年闰六月 ; 隆武 帝被擒杀在 1646 年八月,永历帝继统在同年十 月,其间都有一两个月的帝位空缺。‘国统’三绝 不等于南明史三绝”。对于南明史的下限,他“不 以 1662 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告终,而是以李来亨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对于“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清康熙二十二年 ( 1683) 施琅进军台湾,郑克塽、刘国轩投降”的做法,他不持反对 立场,但自己不予遵从,“在本书中叙述郑氏家族事迹仅限于郑成功去世为止”。 同时,顾诚也界 定了南明概念的地域范围: “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业已 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不过,他也指出南明史不仅限于南方,“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 仅仅局限于南方,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 河南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波涛叠起 …… 就 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盖面并不只限于南方。”
针对顾诚对“南明史”概念和相关体系的界定,李治亭则提出不同意见: “南明史,如同一代 王朝史,顾名思义,就是南明诸政权自身兴亡史。南明诸政权如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 政权的兴起,及其相互关系与覆亡,才是南明史 真正的‘主线’”。而顾诚的《南明史》“却将这一‘主线’改为农民军余部、郑成功等‘抗清斗争’。 这种假南明之名而实写农民军及各族人民‘抗清 斗争’能称为南明史吗?”作为清史专家,李治亭对顾诚概念的不满,主要是认为顾诚的相关认识切割了清史的完整性 。正如有学者在描述庄廷鑨辑补朱国桢未完成的一部《明史》书稿时,称 “把清军入关以后的一段历史不算做清史,仍以 南明为正统,叫做南明史”。李治亭对此种做法 持保留态度。
不过,顾诚对“南明史”概念的重新界定,却 成为新中国南明史的主旋律 。此前谢国桢《南明 史略》、南炳文《南明史》都是以农民军及其余部 的联明抗清为主线 。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 的历史原因和 会背景 。事实上,顾诚的南明史 概念来自民国时左翼史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 他们在关于南明史的论战中,以 唯 物 史 观 为 指 导,阶级分析为方法,以腐败无能的南明政府影射国民党政府,以英勇抗清的李自成等农民军隐 喻延安的共产党人 。新中国建立后,南明史的这 一概念从政治论战引入学术研究,便出现了谢国 桢的《南明史略》、南炳文的《南明史》和顾诚的 《南明史》。
当然,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学者对南明史有 了更为包容的看法,作了更全面的界定 。如李培 文指出: “南明原是指明亡后至清康熙三年,明宗 室在南方为延续明统相继建立的几个地方政权。 南明史的范围相当广泛,还包括李自成政权、清 军入关、郑成功和各地抗清运动。”这个界定,既 包含了民 国 时 朱 希 祖、柳 亚 子 等 人 的 南 明 史 概 念,又包含了顾诚等人的概念,还兼顾了像李治 亭这一类清史学者的意愿。
二、旧南明史家的新成就与新中国南明史学的增长
与“南明”史概念传播相伴随的是新中国南明史学的不断发展 。此间南明史学的发展包括 两个部分,一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旧南明史家 (主要指史实派) 在新中国继续取得的学术成就,一是新中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新南明史家做出的 学术贡献。
民国时期的南明史专家,分为两派,一派主要从事搜集史料和纂述史实,其编纂体例不是纪传体就是史考体,属于南明史研究中的史实派 , 代表人物是朱希祖、柳亚子、钱海岳和谢国桢 ; 另 一派是在南明史论战中涌现出的史观派,代表人 物有郭沫 若、翦 伯 赞 等 人 。史实派除朱希祖于 1944 年去世外,柳亚子、钱海岳、谢国桢等都仍然 健在,并继续推进南明史的研究 。史实派史家除了其往日的成就屡被提起而引起南明概念传播外,还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直接扩大了“南明” 概念及南明史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强度。
柳亚子在 1949 年后仍然坚持南明史的研究 和宣传 。新中国建立前夕,他给毛泽东写信,建 议设 立 国 史 馆,修 撰 南 明 史、中 华 民 国 史 等。1949 年 6 月 1 日,毛泽东回信说: “国史馆事尚未 与诸友商量,惟在联合政府成立以前恐难提前设 立 。弟个人亦不甚赞成先生从事此项工作,盖恐 费力不讨好”。当然,这并未能阻止柳亚子研究 南明史的愿望 。他在 5 月 23 日给钱杏邨的信中说“弟则决心此次将南明史搞好,一俟桂林好友 朱琴可(荫龙) 见来北平后,便可筹备起来,唯地点在平抑在沪,尚未决定”。1950 年,柳亚子期待 的国史馆未能成立,而中央文史馆开始筹备 。柳 亚子给朱荫龙的信中说: “中央将有文史馆之创,尚在拟议中 …… 史料项上,拟分地志、南明史、清 史、太平天国史、中华民国史 ( 到 1949 年 10 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各组 。弟兼史料征纂委员会主任,再兼南明史小组组长。”当他听说 无锡钱海岳已撰成《南明史稿》本纪、志、表、列传 共 120 卷,200 多万字后,十分高兴,赴无锡约见 钱海岳,拟请其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还将钱著抄了一份作为参考 。他自称: “盖亚子参加 文史馆,其用意即在出版《南明史》”,是“为责任 与义务而来,非为权利而来”。但中央文史馆最 后成为一个荣誉性、统战性的机构,而非研究性的机构,所以他的上述打算皆未实现 。文史馆员中只有罗介丘等个别人按照柳亚子的意图继续进行南明史的研究。
无锡人钱海岳 ( 1901— 1968) 在民国时一直 从事南明史的撰写 。但因他不善宣传,故人们知 之甚少 。1949 年 后,他先后在无锡国学专修学 校、江苏省博物馆和南京图书馆任职,当选为民 革苏州市委员、政协江苏省委员 。1956 年,他被 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聘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 研究人员和南明史授课教师 。在历次政治运动 中,钱海岳受到严重冲击,但对南明史的研究和 写作一直痴心不改 。有人回忆: “南图南明史研 究专家钱海岳,根据馆藏南明典籍,编写了《南明 史》,并和洪焕椿教授等,共同编选《南明史参考 资料》近百种,北京中华书局原定负责出版,后因 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作罢。”他一生的学术结晶 《南明 史》,在 1944 年便已完成初稿 100 卷。1949 年以来,继续修改和增补 。2006 年其《南明 史》遗著才由中华书局出版,共 14 册,120 卷,300 余万字,属纪传体史书,分本纪、志、表、列传四部 分 ; 起崇祯十七年五月,迄永历三十七年 。南明虽偏安割据,但史料芜杂,头绪纷繁,人事错综, 颇为难治 。钱海岳倾 40 余年之力,参阅 3400 余 种图书资料,钩沉梳理,考订辨析,将南明史的政 治、军事、外交、经济、人物等写入书中,成为南明史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巨著。
钱海岳除了潜心研究《南明史》外,还走上大学课堂讲授南明史 。1961 年 1 月 31 日,郭影秋 在给陈向平的信中明确告知: “大西、大顺军史料 搜辑工作,拟请钱海岳先生担任指导 。他从本学期起,兼任我校南明史教员”。又说: “钱海岳先 生的讲稿及周部同志的《中国农民起义史》稿,都 拟请他们整理出版 。周村同志也是我历史系兼 课教师”。可见,从这年起,时年 61 岁的钱海岳 开始在南京大学讲授南明史 。据燮赓《钱海岳》 一文述: “以治南明史蜚声史学界的学者郭影秋 出长南京大学,钱找到了知音 。郭聘请他到该校 历史系讲授南明史”。秦凯在《南京大学明清史 研究室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称: “在郭校长的关 怀和帮助下,1962 年组建明清史研究室,作为系 一级的小型科研集体,并从这年起招收了第一届 明清史研究生 。 当时该校历史系从事明清史教 学和研究的教师,有陈恭禄、胡允恭、王拭、洪焕 椿等人 。此外,在南京学术部门工作的明清史学 者,还有钱 海 岳、朱 偰 等 人,在业务上取得了协 作。” 刘桂秋据此将钱海岳在南京大学讲授《南 明史》系于 1962 年,说: “应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 之邀,钱海岳到该校历史系讲授南明史”。其实, 据上述郭影秋的信知得,1961 年钱海岳就已兼任 南京大学“南明史教员”。第二年,钱海岳参加了 由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主持召开的“李定国和郑成功逝世 300 周年学术讨论会”,并递交《郑成功 在军事上的贡献》一文。
在民国史实派的南明史家中,谢国桢的转变最大 。他原本从事于晚明和南明史籍的搜集与考订,于 1933 年撰成《晚明史籍考》。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南明史实的基础上引入唯物史观,一 跃而成为史观派南明史专家 。1949 年冬,谢国桢 从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结业,分配至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从事明清史的教学与科研,“南明史的研究是先生课余的又一项科研题目”。谢国桢于 1957 年撰成《南明史略》。 这部书以阶级分析为基础,从明季 会背景入手,在叙述南明弘 光、鲁王、隆武、绍武、永历诸政权的兴亡变迁时 , 不断以人民和农民军为着眼点,如用了“人民扶持下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大江南北的义师” “冀鲁豫义军的兴起”“荆襄十三家军英雄抗战的 经过”“全国人民继续不断地展开反清运动”等题。“因此是一部较完整的明清变革政治史。” 《南明史略》出版后不久,谢国桢便被郭沫若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任研究员 。 谢国桢在从事史观引领的《南明史略》撰写的同时还对其旧作《晚明史籍考》进行修改和增补,于 20 世纪 60 年代撰成《增订晚明史籍考》。有学者认为“仅凭他的《晚明史籍考》,其开辟天地之 力,指引门径之功,已非任何南明史专著可及”。 可见他在从事史观分析和研究的同时,仍然保留 了史实派重视史料考订的本色。
三、新南明史家及其史学的强势崛起
在旧南明史家继续推进“南明”概念传播和 南明史学延续的同时,新南明史家继承了史观派 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观念,以下层人民的革命 为主线,取代以南明诸帝为主线的南明史体系, 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南明史专著和论文,形成 了南明史教学和研究的基地,使南明史获得了断 代史的地位,并将南明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郭影秋、南炳文和顾诚等人是其代表人物。
郭影秋 ( 1909— 1985) 是改革开放前组织南明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老革命、老干部的 郭影秋拥有良好的素质和独到的资源 。他曾受 过良好的教育,1928 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 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 。郭影秋在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 1957— 1963 年) 时,开 始组织南明史研究的团队,并亲自从事南明史的 研究 。郭影秋组织团队以南京大学历史系为基 地 。著名明史专家梁方仲于 1960 年 4 月 23 日参 观访问南京大学时,当时“党委负责人”向参访者 介绍了历史系的情况,其中提到了“专门化 : 农民战争史、元史、南明史等”。以党委负责人而专门 提到历史系,而且提到历史系的专门化课程中有 南明史,则说明此人可能就是郭影秋 。看来,在 郭影秋的领导下,已在南大历史系建立了南明史 研究的基地 。在基地建立的同时,郭影秋开始建 立南明史研究的学术团队 。他招揽人才最突出的事例,便是前述对著名南明专家 钱 海 岳 的 聘请 。此外,胡允恭( 1902— 1991) 也被延纳南明史 研究的 团 队 中 。 胡 允 恭 于 1922 年 考 入 上 海 大 学,后加入中共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 任福建师范学院院长 。1951 年被停止党籍 。次 年调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潜心研究南明史和 日本史”。另有材料说胡允恭“调南京大学担任 历史系教授 。数十年来,他一直苦心钻研史学, 对日本史、南明史下过苦功 …… 他的有关南明史 著作,在史学上极有价值”。郭影秋入主南京大 学后,庇护了已被打倒的胡允恭,将他纳入南明 史研究的团队中,使其有条件从事科研工作 。胡 允恭著有《明末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史稿》等书以及论文多篇。胡允恭在教授之余还向外传播 南明及南明史概念 。据方庆延讲,胡允恭与方父有金兰之宜,因此 20 世纪 50 年代末,方庆延以 “右派”废退归来,“时胡老执教南大,不时赐函鼓 励指教,并赐古本南明史籍约百卷促我研究”。除了钱海岳、胡允恭外,南明史研究团队还包括 陈恭禄、王拭、洪焕椿、朱偰等人 。钱海岳和洪焕 椿等人一起编选了《南明史参考资料》近百种。
新中国学者顺应并推动了自民国以来南明史断代史化的趋势 。1931 年蔡元培还只是有“编纂南明史及南明史的专题研究”这样的表述,把南明史仅视为一种专题研究 。1944 年朱偰在纪念文章中,已经将朱希祖的南明史研究,置于“断代史”之下。新中国建立后,南明史作为断代史 已被广泛接受 。郭影秋在南京大学将“南明史” 与农民战争史和元史作为“专门化”的史学,已将南明史视为断代史 。1957 年,已有图书馆对 “南明史”图书进行了专门分类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古籍目录,就在“明史”与“清史” 之间,专列了一个“南明史”类,下列《南明野史》 《季明封爵表》《小腆纪年》《南天痕》《南疆绎史》 《摭遗》《恤谥考》《明季南都殉难记》《海东逸史》 《所知录》等书。 这显然也是将南明史视作断代史 。在海峡对岸,1955 年 3 月,台湾大学教授方豪( 1910— 1980) 在《民国以来的历史学》中,也将 南明史作为一个断代史看待,将之与秦汉史、魏 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辽金史、元史等 并举,特别是与明史和清史并列: “王崇武、吴晗、 李晋华之于明史,朱希祖、朱倓、谢国桢之于南明 史,萧一山之于清史 …… 或著专书,或撰论文,皆 卓然可观”。正是在两岸中国学者共同认可南明 史为一断代史的背景下,南明研究才得以迅速发 展起来。
除了大学和科研单位外,学会也起到了推进 南明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 中国明史学会召开过两 次与南明有关的会议,一次是 2015 年在贵州安龙 召开的“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是 2018 年 在江苏盐城召开的“孔尚任与盐城——— 孔尚任与 盐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都编纂和 出版了论文集 。关于安龙南明史会议,彭勇曾撰 《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予以全面介 绍。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南明史”为 题召开的学术会议,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