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始终高举发展学科旗帜的创新团队(一)
——李宁测井创新团队助力巴西深水盐下勘探重大发现纪实
编者按:2021 年 9 月 23 日,在中国石油集团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上,勘 探开发研究院李宁测井创新团队被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称 。回顾历史,团队创建的起点可追溯到1991年。当时根据著名测井专家谭廷栋先生的建议,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了测井软件研究室,李宁出任室主 任。31年来,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目前,以李宁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以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所和中国石油测井院士工作站为核心, 联合中油测井、CNODC 海外研究中心和相关石油院校等单位组建形成的“李宁测 井创新团队”,秉承“学科大发展、方有大作为”的理念,踔厉奋发,笃行不待, 正在为推动测井学科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2022 年 1 月 13 日,《中国石油 》以“历史最佳-中油国际海外 油气勘探连获突破”为题, 道了巴西阿拉姆区块深水风险勘探获得 的重大油气发现。
古拉绍1井是该区块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首口探井,李宁测井创新团队对该井的测井资料的成功解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采用自主研发 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方法软件,对该井电成像、二维核磁和地层 元素测井等高端资料进行了全流程精细处理解释,给出了令人信服的 评价成果。2021 年 12 月 1 日,中国石油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简称 巴西国油)针对阿拉姆区块古拉绍 1 井测井解释成果专门举行了Workshop视频会议。该团队对古拉绍1井的解释评价成果获得了巴西国油领导及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誉。
为探究古拉绍1井测井评价背后的故事,我们专访了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窦立荣教授;测井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武宏亮副所长;团队成员冯周、刘忠华两位高级工程师和田瀚工程师。
窦立荣
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主管海外研究中心,有20多年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和项目管理经验
01 古拉绍1井勘探发现的重大意义
阿拉姆区块是巴西国油和中国石油于2019 年在巴西第六轮盐下 区块招标中,联合成功中标的深水盐下风险勘探区块,也是目前巴西 海域面积最大的盐下风险勘探区块。中国石油作为阿拉姆区块联合作 业体中与巴西国油的唯一合作方,面对区块尚无盐下钻井资料、碳酸 盐岩储层预测和火山岩识别难度大等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在勘探 综合评价技术、勘探经验和人才的比较优势,积极与巴西国油开展深 度的技术评价、勘探策略及部署等交流研讨,在一年内就快速锁定区 块探井首钻目标,并于2021年8月开钻,创造了巴西海域勘探从合 同签署到实施第一口探井用时最短并喜获重大发现的记录。古拉绍1井的钻 探成功,证实了阿拉姆区块良好的资源前景;是中国石油强化“一带 一路”能源合作和国际化战略,与巴西深度务实合作的新成果;是中国石油坚持科技创新、发挥在油气勘探领域比较优势的具体体现。
02 古拉绍1井钻后评价工作,在组织国外国内前后方联动、协 同攻关方面的经验和感想
任何一项工作的出色完成,要靠团队,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跨国科技合作,要靠融合,整合国内国外研究力量。我从事海外上游勘探开发和项目管理20多年,深感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古拉绍1井是十分重要的一口风险探井,钻后评价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十分重要, 所以我们组织了包括中油国际测井中心、物探中心等在国外的研究力量、杭州地质研究院和美洲所等在国内的海外研究力量以及勘探院测井所和中国石油测井院士工作站等国内的研究力量,海内海外联动倾力完成该项工作,最终获得巴西国油的高度认可。马新华院长强调要全院支持做好海外技术支持业务,该工作为我们支持好海外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03 李宁测井创新团队在测井理论方法、成像测井特色处理技术 和 CIFLog 软件方面的技术成果,在古拉绍 1 井测井评价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手段,被誉为地质家的“眼 睛”。李宁测井创新团队长期以来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在基础共性测井解释理论方法研究、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以及大型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软件CIFLog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古拉绍1井目的层段测井评价中,该团队采用元素测井高精度岩性识别、变骨架孔隙度计算、成像测井岩石结构分类及核磁测井孔隙结构分析等技术对本井进行了精细处理与解释评价,明确了地层岩性-物性-电性测井响应规律、有利储层特征与部位以及储层流体性质,给出了储量参数计算结果,为该井的流体识别、储层物性认识、储量评估以及后期区域认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
04 勘探院实施的创新团队汇智专项工程,把建设10支左右院士和集团公司级专家领衔的“李宁式创新团队”作为“十四五”目标,李宁测井创新的优点和优势
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宁院士一直恪守“从小事做起,并坚持 到底”,这也是李宁院士和他的团队最突出的优点和优势。李宁院士是我国第一位测井学博士,师从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先生。受翁先生影响,即使在那个特定 的“下海潮”、“出国潮”火热的历史阶段,李宁带领其团队始终埋 头在该领域的科研第一线,倾全力做一件事,即:深入研究测井学科 中基础共性问题,以求获得认识突破、实现理论方法创新、形成现场 规模应用,进而推动学科发展。正是有着这样的坚持并持之以恒,一 直努力奋斗,才能成就现在的李宁测井创新团队。
把石油科技创新作为人生第一追求,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敢想敢干,争当高水平石油科学家,实现高水平石油科技自立自强,为“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出应有的贡献。
武宏亮
教授,勘探院测井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副所长
01 古拉绍1井测井评价工作的背景
马新华院长提出全院要做好海外技术支持业务。2021年11月,勘探院首席技术专家张志伟教授联系我们团队,希望利用自研特色技术对古拉绍1井进行测井精细处理解释,为区块勘探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能够为海外油气勘探发现提供测井技术支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验我们自主研发的特色技术和软件在海外重点区块实际应用效果的一次绝好机会。
02 快速组建风险探井评价小组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测井所、美洲所和杭州地质研究院快速组建风险探井评价小组,并联合中国石油测井院士工作站和中油国际测井公司等单位开展前后方密切联动合作。评价小组中有人负责单项技术方法处理、有人负责综合解释、有人负责岩石物理数据分析、有人负责软件技术支持等。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迅速形成战斗力。我们团队成员的分工是:冯周博士负责元素和电成像测井处理,王克文和胡法龙博士负责核磁测井,李潮流专家和田瀚博士负责综合解释。由于充分发挥了我院在测井理论方法、成像测井特色处理技术和CIFLog软件方面的优势,因而准确高效给出了古拉绍1井精细评价结果及试油建议。
03 解释结果和试油建议获得巴西油高度认可和赞赏
在此期间,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史卜庆书记组织勘探院测井所、杭州地质研究院、美洲所、中油测井和中国石油测井院士工作站等单位先后多次召开技术研讨会,及时听取各单位的研究进展并客观分析研判不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及准确性。最后决定以李宁测井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其他单位相关认识形成完整评价 告。12月1日,一级工程师刘忠华博士代表中国石油用英文向巴西国油介绍了古拉绍1井的测井精细评价结果和相关试油建议。巴西国油对中方汇 的测井软件、技术方法和解释结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04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关键参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后续解释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对古拉绍1井元素测井的精细处理与矿物组分计算,我们发现这口井的目的层含白云石且部分层段含量较高。这与现场提供的地质资料和相关信息不符。处理结果是否准确,我们难免会不产生疑问。在对处理方法、相关参数和计算流程再次缜密审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确认处理结果没有问题。通过与巴西国油的交流,最后证实了我们处理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这件事充分说明,坚持技术自信是十分必要的。
要有团队的精神,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将个人的才干和激情首先充分融入到团队目标的实现中,才能在团队的发展壮大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冯周
高级工程师,勘探院测井技术研究所一级工程师
1.古拉绍1井测井评价工作中主要负责的工作
我主要负责元素测井、电成像测井处理解释和资料综合分析。
2.此次测井评价工作的难度和挑战
我们接到任务是11月中下旬,与巴西国油交流是12月初,不到半个月时间需要完成大量英文钻井、录井资料整理、消化和全系列测井资料处理分析,时间非常紧迫。同时,这口井既是本区块的第一口风险探井,也是我们首次接触的巴西盐下碳酸盐岩重要探井。对盆地地质背景不了解、区域缺乏可参照对比井以及地层岩性-电性关系复杂是该井测井评价的最大挑战。
面对上述困难,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充分发挥我们在成像测井特色处理技术方面的优势,对电成像、二维核磁、地层元素等原始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和综合分析,明确了储层岩性、物性和流体性质,给出了高精度储量参数计算结果,圆满完成了测井评价工作,得到了中油国际和外方专家的高度认可。
3.完成测井评价任务的体会
一是前后方充分联动,密切配合。项目公司及时提供最新钻井、显示情况、测井资料以及外方工作部署,地质、物探和测井联合攻关,形成对地层及油藏的综合认识;二是参与方充分交流,互通进展。多次召开交流会议通 或交流钻井显示情况、测井评价技术进展及地质认识等;三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国际测井公司有丰富的海外测井评价经验、美洲所和杭州院对区域地质方面认识深入,测井所基于前期国内海相碳酸盐岩测井评价经验,在成像测井特色处理技术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测井认识。可以说此次测井评价工作是全院支撑海外、多单位协同攻关的一个典型范例。
刘忠华
高级工程师,勘探院测井技术研究所一级工程师
1.古拉绍1井测井评价工作中主要负责的工作
我主要负责利用测井资料对这口井做产能预测和视频连线时向巴西国油与会专家介绍我们团队的最终解释评价结果。
2.此次工作的难度和挑战
对我来讲,此次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分别体现在:1.我以前主要从事国内测井处理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工作,对国内油气勘探领域测井评价技术较为熟悉,但由于影响单井产能的因素较多,本井不仅岩性和孔隙结构复杂,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巴西盐下第一口重大勘探发现井,缺乏可用作多井对比分析的同层系邻井资料,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本井产能预测工作面临极大挑战;2.尽管我平常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英语培训及国内外英语学术交流活动,还曾作为青年代表被选派参加世界石油大会,在英文汇 能力方面得到了长足锻炼,但与外方石油公司高层领导和技术专家面对面用英文汇 讨论如此重大的勘探发现井还是第一次。接到该项任务时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期间还要完成其它总结材料的编写等工作。但最终还是克服了重重压力,加班加点完成英文汇 材料的准备,圆满完成了本次任务。
3.完成测井评价任务的体会
一是对海外探区的测井支撑工作要注意充分吸收和借鉴在国内各重点探区从事测井评价研究工作时所积累的成果和经验。二是要做好海外测井支撑工作,平时应积极参加集团公司和院里组织的各类英语培训及专业英语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并出色完成任务。
田瀚
工程师,勘探院测井技术研究所二级工程师
1.古拉绍1井测井评价工作中主要负责的工作
我主要负责岩石结构分析和综合分析,我们所做的测井解释工作都是基于CIFLog测井处理解释软件。
2.此次测井评价任务的感受
作为团队中的一名新成员,此次古拉绍1井的测井评价工作是我首次参与海外风险勘探支撑,能参与其中,让我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通过这次工作,自己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如何充分利用多种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分析、海外生产对解释结果的时效要求以及海外成果图件编制标准等。此外,古拉绍1井的评价工作是多方联动通力合作的结果,古拉绍1井这一口井的发现和突破,会带动一个区块的认识,这也正是这口井之所以重要的意义所在。
3.在团队中的作用和定位
李宁测井创新团队的一个优势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通过彼此通力合作,把一个事情做好。能够加入这个团队是我的荣幸,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解释评价方面的专家,在自己擅长的特色领域中为团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编后记:“发展学科是立院之本。是确立学术地位之根,是造就人才梯队之基,是引领行业发展之道,是赓续石油精神之魂”,李宁院士如是说。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我们从这次专家访谈找到了一个答案:这支团队团结、勤奋、协作、包容、朴实、无私。他们在李宁院士的带领下,坚持做一件事:测井学研究;坚持一个信念:促进测井学科大发展;坚持一个目标: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石油测井。李宁石油测井创新团队正在为中国石油测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出自己的贡献。(严增民 冯周)
联系方式: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