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人 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11月20日,“2022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也正式进入就业求职季。而有关就业率的“暗战”,却早已在高校内部打响。
11月7日,大学生在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现场寻找合适职位。新华 发 张进刚 摄
辅导员自编“催就业话术”
各专业就业率“一刀切”
这一点,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就业蓝皮书》中得以印证。数据显示,2020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 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即需求增长型专业;2020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化学。
11月7日,大学生通过扫码了解招聘岗位信息。新华 发 张进刚 摄
“慢就业观”泛滥致“毕业剩”
在“就业率狂欢”之外,来自 会、家长甚至学生本身的压力,是造成“催就业”现象产生的另一原因。“学生‘怠就业’的状态和家长、 会期盼他们早日就业的心情,都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夏梅的话,道出了很多高校及就业辅导员的心声。
打破“唯就业率论” 创设多维评价指标
在以就业辅导员“打前战”的高校“催就业”模式下,各高校就业率纷纷“飘红”。从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7%,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5.08%,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56%。除以上重点“双一流”高校外,地方性高校就业率数据往往更可观,甚至不乏近100%或已经实现100%的就业率。但与各高校飘红的就业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3月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16岁至24岁年轻人调查失业率依然维持在13.6%的高位,其中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失业率较高。就业就失业、就业即跳槽,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匡校震直言,不能排除催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迫。
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就业率并非唯一衡量标准。对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家呼吁,可以通过建立跟踪机制、模糊就业率数据等方式,弱化排名、优化就业供给侧。
夏梅建议,是否可以建立“就业率回头看”机制,即当年就业率仅作为考量维度之一,同时还可参考1至3年内该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包括满意度、收入分析等。对此,匡校震表示,“回头看”机制在广泛采样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年限越久,问卷回收率越低。目前,北京采取年度就业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其中包括就业满意度和薪酬待遇等,整体水平良好,“满意”及“非常满意”占七成以上。此外,在就业率排名方面,北京也曾采取过分段公布就业率的办法,即公布就业率80%以下、80%以上、90%以上的梯队学校名单,降低高校的心理负担。
在一味追求就业率之外,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也至关重要。对此,部分高校也已经在内部形成了本校的就业评估 告,其中包括各专业就业情况、行业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调查,以便对用人双方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服务,从而优化学校专业设置。
中国发布·政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