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发布 季为民:营造清朗 络生态空间 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

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是关系 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 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也因此,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绿色、健康的 络空间和上 环境是全 会的共同责任。

2022年11月22日,中国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 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会科学文献出版 共同在北京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 告(2022)》(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2022)》”),这是该蓝皮书的第8部。

中国 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 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蓝皮书主编季为民指出,此次调查中,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 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 普及率(73%), 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互联 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19岁以下 民规模达1.86亿人。这意味着,未成年人 络行为、 络 交、 络素养、 络文化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 会等各领域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围绕上述几方面维度,研究者以全国近万名中小学生为样本,勾勒了我国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的图景。调查显示,手机在众多上 设备中占首位,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未成年人 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 络新朋友有限; 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游戏玩家、明星、 红、“AI高手”等 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互联 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

未成年人 络素养教育一直是青少年蓝皮书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此次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未成年人 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 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其中城市为14.6%,乡村为14.2%。《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我国未成年人 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推进 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互联 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成年人作为互联 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主体,需要全 会为其保驾护航。建构良好的互联 生态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合理的上 权益,既是一项长期系统的 会化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季为民表示。

此次《青少年蓝皮书(2022)》基于项目组开展的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11个地区的近万名中小学生,重点对未成年人触 年龄、上 目的、性别差异、短视频使用、 络交友、 络模仿、职业选择、数字反哺、饭圈文化等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得出了丰富的研究结论。

上 率趋于饱和

“未成年人调查群体上 率接近饱和,触 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就未成年人基本用 概况,季为民介绍称, 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 发展状况统计 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 民达10.51亿人,其中,19岁以下 民占比17.7% ,规模达1.86亿人。

此次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 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 普及率(73%)。但未成年人首次触 年龄下探趋势减缓,10岁之前开始触 的未成年人占比44.6%,较去年降低22%;10岁以后开始触 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38.3%,较去年提高25%。

手机、电脑和iPad/平板电脑仍然是未成年人上 首选设备,其中手机使用占首位,在城市、乡村(乡镇93.2%,农村96.6%)未成年人中占比分别高达89.1%和94.9%。

未成年人使用 络仍然集中在学习和娱乐两方面,看视频、听音乐、写作业/查资料是未成年人上 的Top3目标。但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 络的喜好仍有所差异,比如小学生以 络学习为主,而初中生则以打游戏比例最高(30.1%),高中生进行聊天和看小说比例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体现出未成年人随着学业年级的上升对 络 交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

近年来, 络视频类应用已成为当下热门,未成年人也是这一类平台的重要用户。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 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人,占 民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人,占 民整体的91.5%。观看和制作 络视频已成为 民上 的重要目的。

根据2021年CNNIC的数据,未成年 民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呈增长态势,2020年,这一比例达49.3%,排在听音乐和打游戏之后。

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看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 络使用的首位,占47.5%,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

其中,初中生使用短视频应用比例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占比67.9%。超过七成乡村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App,比城市未成年人高9.9%,说明乡村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短视频影响。另外,小学生观看直播比例更高,为4.7%,高中生则为3.3%,体现了未成年人观看直播整体比例不高。

对此现象,《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很多内容追求噱头,缺乏深度,对没有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是个巨大的挑战,其算法机制也较容易令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交往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别未成年人互联 使用App的偏好有所差异。调查显示,在App选择上,男生更倾向于使用 络直播平台(如斗鱼直播、企鹅直播平台等)和二次元类平台(如A站、B站、腾讯动漫等),女生则更倾向于使用 络文学类平台(如起点、晋江等小说阅读App)、 络论坛类(如微博、贴吧、NGA、虎扑论坛等)以及视频类平台。其中,使用 络论坛类应用性别差异最为显著,女生占比比男生高10.5%。

深刻影响未成年人认知

互联 作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认知思维与生活方式。

《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在长时间的 络接触过程中,未成年人基于互联 形成了这一群体特有的交往方式与 络文化,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季为民表示, 交平台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表达的主要应用,其中以微信和QQ为主要表达渠道,分别占比65.6%和30.3%,而在发布内容上,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及时的心情感想占比最高。“这表明,未成年人的 络表达主要以自我呈现为主。”

在面对多元化的上 选择时,线上聊天也成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 的一大需求,占比高达31.3%,仅次于在线学习和休闲娱乐,证明未成年人 络 交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互联 在促进未成年人交往方面大多扮演工具角色,未成年人的 络交往仍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调查显示,在 络交友方面,超八成未成年人表示 络好友大多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这说明在 络自我表达时,未成年人更倾向于在现实中与具有亲密关系的好友交流。

值得关注的是,对 络文化进行模仿在未成年人群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调查显示,进行过 络模仿行为人群占比高达74%,流行歌曲、 络语言、购买 络流行物品成为未成年人 络模仿的Top3。

对此现象,《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模仿行为将未成年人线上活动与现实生活相勾连,使二者呈现交融趋势。

还需要注意的是, 络消费主义文化也进入未成年人模仿领域,16.4%的未成年人表示会购买 络流行物品,7.9%的未成年人表示会尝试包括团购在内的其他 络新玩法。《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这也提示未成年人各关系主体应对未成年人 络消费高度重视并加以引导约束,避免未成年人由于认知不足而进一步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另外, 络直播等成人化应用中出现的内容、形象也成为未成年人模仿的对象。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直播行业发展速度快、发展时间短, 络直播现象还未得到全面有效规范,直播乱象时有发生,这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风险。

虽然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仍是当下未成年人的首选理想职业,但 络职业的兴起发展也持续为未成年人所关注,甚至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

调查显示,这些 络职业包括游戏玩家(11.2%)、明星(8.0%)和 红(5.5%),还有7.1%的未成年人选择了“AI高手”高科技智能化职业。

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

影响未成年人运用互联 的因素很多,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因素不容忽视。

季为民表示,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影响未成年人上 行为,亲子互联 认知分歧引发代际争执,家庭代际间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能力普遍高于家长,因此,互联 “后喻文化”现象盛行。

所谓后喻文化,是与前喻文化、同喻文化相对应的,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文化传承模式,与前喻文化相对应,也即“反向 会化”。

“数字反哺在代际间经常发生,在互联 使用过程中,未成年人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经验已成为普遍现象。”季为民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男生整体的反哺意愿强于女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女生的数字反哺意愿均在不同程度降低。

此外,家庭氛围会影响未成年人上 时长,甚至 络依赖程度。《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与父母感情好的未成年人长时间上 比例低于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

调查显示,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周中(周一到周五)从不上 比例为21.1%,上 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5.6%。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周中从不上 比例为11.8%,上 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20.6%。在周末/节假日,18%的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上 时长在三个小时以上,而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这一比例高达47.1%。

而对当下深受青年喜爱的“饭圈文化”,《青少年蓝皮书(2022)》也给予了专门研究,并认为,未成年人群体是“饭圈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但“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应对未成年人群体予以高度关注。

季为民介绍称,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四个省份未成年互联 运用情况与全国发展运用情况趋势水平相一致, 络素养和 络安全方面均较为欠缺,其中,广西未成年人中,男生群体打游戏比例为51.9%,比全国水平(42%)高9.9%,数字反哺现象更为常见。

相比我国内陆地区,澳门地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 的情况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调查显示,澳门地区未成年人上 耗时更长,其中6~11岁未成年人平均每日上 1.3小时,每日上 时间集中在两个小时以内的群体占比达69.1%;12~17岁未成年人每日上 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每日上 时间集中在两小时至五小时群体占比达46.7%。

此外,澳门地区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程度整体高于内陆地区,互联 运用形式、功能更加多元,针对 络素养课程设置较多。同时,其未成年人更加沉迷 络游戏,6~11岁和12~17岁打 络游戏群体占比超过八成。季为民认为,对 络沉迷现象应给予高度关注。

据了解,未成年人 络素养与 络安全是此次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络素养是一种适应 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既包括通晓基本的互联 工具,还包括识别运用各类互联 信息以及主动负责参与互联 生态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普及,国家对未成年人 络素养的培育有所部署。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 络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未成年人 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

但调查发现,当前未成年人 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市未成年人已经或正在接受 络素养教育类课程占比为14.6%,乡村为14.2%,二者比例相差不大,说明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开设 络素养课程以及相关工作普遍存在不足与不到位问题。

应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

“通过对过去一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在接入和使用互联 过程中表现出这一群体独有的特征。”季为民表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该群体整体呈现互联 运用单一化、浅显化、娱乐化趋势,用 能力受家庭、学校教育熏陶程度以及互联 平台特征影响显著。

季为民具体指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运用互联 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用 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 能力偏弱;二是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 程度,代际围绕互联 问题存有分歧;三是学校 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四是 络沉迷、 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 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互联 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互联 带来的影响利弊并存,识别其中的负面影响并有效规避,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科学合理用 的关键步骤。”季为民表示,这需要家庭、学校、有关决策管理部门以及互联 平台等多主体共同协作互助,发挥各自作用,帮助引导未成年人培养良好上 习惯。

季为民也从制度建设、教育投入、家庭环境以及监管措施四个维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季为民表示,第一,应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 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 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体举措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借助乡村数字化战略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大力实施“互联 +教育”,合理构建互联 学习共同体等。

第二,应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 运用层面达成共识。具体而言,家长应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积极学习和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家长主动培养提高自我 络素养,在 会多方面帮助下掌握沟通智慧。

第三,应优化学校 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 络沉迷等问题。具体举措包括:将 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根据未成年人实际用 情况设置教学模式;学校创新拓展 络素养教学形式,依据性别、城乡、家庭和年龄差异等,分层化有针对性地开展 络素养教育等。

十余年来,青少年蓝皮书基于调查数据,以监测和研究中国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状况、 络空间行为、未成年人对互联 的认知,代际/家庭互联 运用相互关系,互联 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等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抽样调查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区、市),百余所学校,持续进行问卷调查和多种调研,累计完成学生样本超过9万人。

2022年2~3月,项目组对全国6~18岁未成年人开展了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GDP和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对全国6~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向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9119份,收回有效问卷9087份。

中国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方勇介绍称,自2017年中国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接手该研究项目以来,已持续出版了四册《青少年蓝皮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获得优秀皮书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