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长征五 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着梦天实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的最后一个舱段,将聚焦高价值的在轨科研,是空间站得以实现空间科学实验工作的关键核心载体。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资源舱四个舱段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发射质量约23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系统副总师柏合民介绍,与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相区别,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共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同时配置了航天员抗阻锻炼设备。
同时,为了最大化实现舱外试验支持能力,梦天实验舱舱外还配置有37个载荷安装工位,可为各类科学实验载荷提供机、电、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类实验。
望着长征五 B火箭带着梦天实验舱飞天的身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项目办计划经理刘慧颖感慨万千。她全程参与了梦天实验舱的研制工作,自2011年开始,3年方案设计、6年初样研制、2年正样研制,梦天实验舱终于踏上征程。
其实,梦天实验舱原名为“巡天舱”,当时其载荷为我国最大、最先进的巡天光学望远镜。但2014年经过工程论证,巡天光学望远镜载荷要采用独立飞行器方案,与空间站保持长期共轨飞行。那么,实验舱要怎样“变身”?科研人员只有2个月的时间来解答这个问题。
科研人员开始了“螺蛳壳里做道场”。货物进出气闸功能给载荷舱开了两扇天窗,增加了货物气闸舱,安装了自动舱门以及可两级伸出并90度灵活转弯的载荷转移机构,实现货物的自动进出功能。
“实验舱实现了完美蜕变,并得名‘梦天’,承载起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刘慧颖回忆,在进入初样、正样研制工作后,团队把整整两年的研制计划,细致到了每一天的工程进度,每一个任务节点都按时完成。600多台电子设备的元器件,新产品的基础材料和工艺,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可控,在芯片、单板、零件生产、部件组装、单机装配等方面,工艺和测试也都自主可控,200多个软件配置项均为自主研发,“毫无疑问,中国空间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刘慧颖说,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是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在构建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彰显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做出中国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