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大过功能,识别十分有限,助盲软件听着很炫用着不便

事实上,关于视障群体出行难的诉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曾多次接到来电反映。一些盲人说,现在城市里车多人多,道路变化快,依靠盲杖,路面上的险情大部分还可以化解。但是,线杆斜拉的导索、横在头顶上的树枝……这些空中障碍物没有办法提示。“回家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也始终难以解决。在老旧小区、胡同里,不能指望盲道一直铺到家门口;用手机导航软件,语音提示最多只能把自己带到目的地周边,比如,到了超市导航就结束了,可超市的门在哪,仍然不知道。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是细枝末节,但对盲人来说仍是大问题。

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表示,目前各类手机软件、辅助设备的不完善,是导致各相关部门谨慎推广的主要原因。北京大约有6万名盲人,如果算上没有登记在册的以及白内障疾病的视障人群,总人数突破十万。解决盲人出行难题,依靠科技手段是可行之道。不过现状是,很多厂商持观望态度,担心研发、系统更新成本高、盲人购买力不足等各种问题。

“近期,我们也在和一些厂商讨论研发电子导盲犬的课题,虽然技术上能实现,但商家的热情度普遍不高。”曹军说,关于增强科技手段,北京市盲人协会也和很多厂商进行过座谈,就拿研发盲人导航这一领域来说,很多商家对于无障碍点位抓取量大、信息更新频繁等问题望而却步。而一些正在探索这一市场的创业公司,也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辅助软件或设备研发过程中缺乏盲人的参与,造成了研发的产品存在功能单一或与实际需求不符,盲人不能用,企业的积极性也容易被打击。

曹军说,时代在发展,城市在变化,认知也在变化。过去盲人出行,主要依靠盲道和盲杖。现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都不断完善成熟了,识别、躲避障碍物是其最基础的功能。所以,用科技手段帮助盲人解决障碍物难识别的问题并非遥不可及,加速市场化进程,填补这一空白,从根本上改变盲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大势所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