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遭遇奖励少提现难,广告主收获无效点击,“看新闻能赚钱”APP还能撑多久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打着“看新闻、看视频、走路能赚钱”的APP不断上线,大量用户使用后却发现赚钱少、提现难;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平台的广告“有效率”较低,与其表面上大量的活跃用户不相称。中国互联 协会专家委员、经济导 特约评论员郭涛直言,这种“看新闻赚钱”的模式很畸形。

郭涛认为,同类平台要想增加用户粘度、提升广告“有效率”,必须内容为王;他还建议,可建立导向性准入制度,引导行业正向淘汰,构建更健康的合作关系。

1分钟赚1分钱

还要被“押款”

去年底,济南市民裴斐发现,自己的手机浏览器经常会推送一些“看新闻能赚钱”APP的广告。广告中,一帮青年男女只是刷了刷新闻,“午饭钱”就解决了,这让她心动不已。“我每天上下班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需要打发时间;这种APP不仅能看新闻,还能捎带赚点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她就根据广告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做趣头条的APP,并使用至今。

虽然注册认证轻易就“赚”到3元钱,但系统规定,花30秒阅读一篇新闻,只有五六十金币的收益,合着看1分钟新闻才能挣1分钱,这显然不够“午饭钱”;与此同时,参与下载游戏、注册其他APP等推广活动,却有几百上千金币的收益,而“发展下线”邀请好友注册更是直接奖励9元人民币。

作为行业专家,郭涛将上述情况评价为“重推广”,并认为这是新兴资讯产品的通病之一;另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一些新兴资讯类平台鼓励发展下线,形成“金钱链”,部分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必须警惕。

从“看上去很美”

到违法广告平台

现在,裴斐每天都要在新兴资讯类APP上花一个多小时。“能拉的好友都注册了,游戏下了也不玩,所以现在我每天只签到、领金币,然后点开5篇有奖励系数的新闻、视频‘做任务’,然后打开其他同类APP继续签到。”她说。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趣头条装机用户数已突破4亿,月活跃用户数达1.1亿;虽然像裴斐这样“只赚金币无心新闻”的用户为数不少,但因其长期签到、“做任务”,或被归类为活跃用户。对此,郭涛表示,“新兴资讯类产品标榜的盈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金币’激励,增加用户粘度,同时为广告主提供高效点击。但这种模式在具体运营时,往往是浪费用户时间,空为广告主增加无效点击。”

6月,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约谈趣头条等平台,要求杜绝发布虚假违法广告。上海市场监管局表示,通过添加个人微信订购无资质的减肥、补肾等产品,可能购买到非法添加的有害产品,而且事后很难通过正当渠道进行消费维权,存在极高风险。

为什么遵从“让用户‘看新闻赚钱’,给广告主高效点击”模式的新兴资讯类平台,有沦为违法广告集散地的趋势?郭涛认为,这与其背离“内容为王”有关,“传统资讯类平台,有的算法先进,对用户推送的资讯有价值,有的签约写手,直接成为高质量资讯的生产者;而新兴资讯类平台为抢占市场,往往沉迷于依靠资金‘补贴’用户。”

郭涛表示,一旦用户养成了“赚钱”的习惯,“看新闻”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平台为了保持活跃,不得不提高“补贴”而不是提升内容质量,“长此以往,广告主会因效果不好而撤出,平台会缩紧银根并抬高提现门槛,用户浪费了时间又赚不来钱从而逃离,这种畸形模式会让三方陷入‘三输’的恶性循环。”

建导向性制度促正向淘汰

如开篇所述,趣头条也准备“内容为王”了。

不过单单一家公司的“拨乱反正”,难以扭转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郭涛就认为,新兴资讯类平台往往缺少先进的算法,也有没有足够的用户,产品根本达不到他们的标榜以及用户的要求。“不过,这些平台对内容、广告尺度的把握倒是很有一套,不少标题大打擦边球,却很难定性为违法违规。”郭涛如是表示,并称这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监管部门也非束手无策,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趣头条等的约谈中,就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广告发布前审查把关,而且还对监测发现的部分严重违法广告依法开展调查。

“除了上述导向性准入制度,舆论也要对这些平台进行监督。”郭涛补充说,“要营造一种资讯服务内容为王,而不是补贴用户的行业氛围,引导用户和广告主远离‘看新闻能赚钱’的畸形的运作模式,促进行业正向淘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7月7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