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和著名投资人雷布斯的这个梗,出圈之后火遍全 ,并且击穿次元壁照射到现实世界。
支持的人几乎把它当成了精神支柱:“猪都会飞,我肯定比猪强,会飞得更高!“尤其是在创业圈,多么励志,富有正能量!
当然,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也有人特立独行,认为自己不是猪,而是——世外高人。
比如风清扬马老师就反驳:“猪碰上风也会飞,但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每个人更应该思考怎么把控风。我们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的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能够翱翔的人。”
2016年5月22日,雷军不得不亲自在微博上解释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我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或许马老师觉得这个解释很好,几个月后发布了“飞猪”APP。
其实,如果马老师还记得的话,在2001年的互联 创业与投资机遇分论坛上,时任金山软件人的雷军发言原话是:“创业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够让猪飞起来的台风口,只要在台风口,稍微长一个小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20年的潮涨潮落,“风口理论”遭遇大量误读,雷军表示其真正的意思是:任何人在任何领域成功,都需要一万小时苦练,如果没有基本功,空谈飞猪才是机会主义者。而大家往往忽略了,找到风口并且飞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今天在空中飞的那些猪,他们都不止练了一万个小时,可能练了十万个小时以上。”
2、风口或已来临
0-3岁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简称为托育服务。
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就有人奔走相告“托育的春天来了”。
事实上随后几年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政策讨论很热闹,但市场相对遇冷,据调查,当时托育渗透率仅为4.1%。
直到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婴幼儿照护”的概念,才算拉开“托育元年”的帷幕。
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目前全国共有4200万左右的0-3岁婴幼儿,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的需求。
但实际现在的供给为5.5%左右,存在较大的供给和需求缺口。
就在前一天,新华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25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中央和国家及各部委都纷纷出台相关积极政策。
基本建立了托育政策制度框架和监管指导体系,就等各路弄潮儿大显身手,登台竞演了。
尤其是2021年6月“三孩政策“实施以来,市场一片火热。
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家卫健委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发出4000多张备案回执,而市场上涵盖”托育服务“的企业增至17000多家。
虽说托育服务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是地方政府事权;但在七普结果公布之后的人口大势面前,中央财政直接投资10亿元,扶持新增托位数10万个,是补贴,更是奖励,向托育市场传递的清晰信 和坚定信心,令人足够振奋。
所以本质上,托育服务应该是准公共服务。即使目前公共服务不能覆盖到0-3岁婴幼儿照护,需要吸引 会力量、各路市场主体和大量资本的进入,但是除了托育服务的商业属性,其 会公益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不仅要扩大供应端,还要为需求方减负,0-3岁婴幼儿抚养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也被中央文件明确列入了国家财税部门的工作日程表。如果要投身托育行业,那么就算东风已至了,问题是你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3、风险或是机遇
大势条件都是一样,可还是会有人哭有人笑,有的成仁有的成功,至少那4000多家在国家卫健委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成功拿到回执的企业,正做得风生水起。 在考察了数十家各类托育企业之后,小编总结一点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
01、真假托育
很多人不理解托育是什么,以为就是请个保姆帮别人带孩子,这样的话没有附加价值,注定不会刺激市场的增长,并没有为大多数80-90后的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他们更关注的是科学专业的婴幼儿照护。
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生命早期1000天为人的生长发育“机遇窗口期” ,深刻影响着人的终身发展。
比如著名的“佩里计划“就是一个确凿无疑的证据,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直到死亡的总和。“(参见《全球著名的十大学前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念》)
如果没有对婴幼儿照护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认同,恐怕会很难得到市场认可。虽然孩子不太能说得清楚,可是对待孩子珍重无比的父母会用脚投票。
02、转型=转生
曾经早教行业热闹一时,一些企业趁势成功连锁上市。然而近年来,早教有点没落了。
尤其是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大量从事学科培训的教育机构纷纷掉头,转向托育赛道。
虽然都是为孩子服务,但是托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培训企业,真的算是两码事。
不仅主管的政府职能部门不同,连监督指导制度和机构、服务内容都大不一样,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转生。
毫不客气地说,用灌输孩子知识的思路去办托育,将与托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03、人才难得
和一般认为的托育行业门槛低这个印象不同,虽然保育员、育婴师对于学历要求不高,只需要经过职业资格培训持证就可以,但是对于托育机构负责人的要求却不一样。《托育机构设置标准》明确要求“托育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从事儿童保育教育或卫生健康等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而上海地区更加严格,要求的年限是6年以上。
而目前进行的托育机构负责人培训却是有点尴尬,全国性的培训机会难得,而且因为新冠疫情的打断,实际上全国有效的合格证数量极少,而地方协会主办的培训只在本地有效,相互认证还没有相关机制。
04、管理体系
托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既不像事业性质的学校,又不像高度市场化的商业公司。之前说了,托育园长人才难得,但是园长大多数也只能解决园里的事情,关于招商、引资、营销、广告等管理内容不能全面负责,专业不对口只能导致离职率居高不小,进而严重营销到周期不长的市场客户。
相反,如果用纯粹商业化的手段来运营一家托育企业,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培育和沉淀,恐怕也很难善了。
05、课程体系
托育托育,不仅要“托“——照护,也还要“育”。这里的“育”,既要符合今年初发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更要符合父母所期待的”专业服务体现“。
现在市面上还没有成熟的托育课程体系产品,大多都是引进的国外早期教育课程产品。这样不仅会给客户留下托育早教化的印象,还面临上游产品付费和同质竞争等麻烦和困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托育服务也需要有长期的从业沉淀,对于打算做托育创业但没有经验的个体或机构来说,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符合中国特色的托育服务、以及具备成熟经验和运作案例的机构来加盟则是更为推荐的方式,因为时间和经验对于每个投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成本。
写在最后,据统计,2014年经合组织(OECD)36个成员国平均入托率达到33.37%,而发达国家非亲属照护比率则更高。以我们国家目前5.5%的市场覆盖率而言,托育行业显然大有可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婴幼儿照护的工作基本上由家庭承担,这极大限制了 会资源优化配置,也给婴幼儿科学健康成长带来影响,更拖累了自然生育率的增长,吞噬了大量劳动力和人口红利的释放。
如果你还在固执地等“风“的话,说过那句话的人早已经告诉你——顺势而为!
所以,投身托育服务行业,是“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大功德,属于和时代共振、与国家命运同频,大势已至,前景可期,你还在等什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