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从业人员面临“被替代”的焦虑,也迎来实现“降本增效”的机遇。
初期阶段缺乏通用产品
当前财务智能化发展水平如何?
“智能财务还处于刚起步的研究和初期布局阶段,通用产品不多,业界正在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刘勤指出,大部分企业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阶段的建设,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智能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些会计信息化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开始在做智能化的探索,但是探索的领域也“不是非常聚焦”。“按照信息技术15年发展周期的说法,智能财务从启动到相对成熟可能会有20年的黄金发展时间,相信未来很多资本会涌入该领域”。
刘勤表示,疫情常态化下,虽然对企业实施相关智能财务项目会有所影响,但疫情也客观地起到进一步激发财务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作用,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深度上,这两年智能财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就对比近年智能财务研究院评选的智能财务最佳实践情况来看,他直言获奖的16家单位就技术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但是应用场景“抓得好”,将技术与业务结合的效果好,这离不开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推进,以及实施方法论的创新和应用。
从供需角度上来说,应用企业作为需求方正在推动供给方即系统和软件供应商的改革,不断驱动技术升级,满足应用系统更迭的需求。当前企业在推进财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有动力也有阻力,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政策环境及企业内部发展需求,阻力则是变革中对就业岗位、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冲击。总体而言,刘勤认为,发展的大环境会不断驱动技术变革和迭代,对应用企业而言,更多的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削弱阻力的影响,从而推进财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正如刘勤所说,在智能财务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必须时刻预判和评估它给会计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引导、利用、控制相关技术的发展,必须坚守信息系统发展中的伦理和道德底限,尽可能实现人与技术的平衡协同发展,让科技为会计群体服务,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要“变革”
今年11月24日,财政部制定《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持续推动会计审计标准体系高质量建设与实施、全面推动会计审计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推进会计法治化建设、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等主要任务。
从智能财务的整个产业链来看,不同环节的人才应该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研发环节的人才侧重于对计算机等技术的掌握,应用环节的人才则需要深厚的领域管理知识,而提供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环节人才则应起到架起业务和产品技术间桥梁的作用。可以看到,当前不同的学校都在尝试开设智能财务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如教育部最近批准了1800多家职业类学校开设了大数据会计专业,尽管每一个学校的定位和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相信他们都是想将会计与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起来。
在解决“脱节”的问题上,应用单位与高校之间也在进行合作。刘勤也强调校企间合作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协助高校提供体验式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案例去了解企业真实的应用场景。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为例,主要的培训对象是研究生及高端会计从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会根据行业政策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修订相应人才的知识能力框架,开设新的智能财务相关课程,通过到企业现场教学等手段来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