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翰明:诈骗犯罪案件辩护律师、广强律师事务所诈骗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针对该指控逻辑,我们当然不认同,之前开庭过程中,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以便理解:超市对外广播宣传清仓甩卖,全场商品低至一折,消费者闻讯而来,环顾超市后发现商品基本都只打八折,并未像宣传的一样低至一折,这种情况下按照办案机关的指控逻辑,是否应当认定超市老板存在不实宣传、诱导客户,当客户以实际八折的价格购买商品后,就应当认定超市老板涉嫌诈骗罪?
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难以成立的,究其根源,广告宣传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但是并不能达到直接销售产品、处分财产的目的。以涉套路贷案件举例,我们提出:
针对《起诉书》指控事实,以及一审庭审中公诉人反复强调的,涉案公司用于吸引借款人的广告用语涉嫌诱导的问题,辩护人强调:不能将借款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诱导,都认定为是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的欺骗行为,而只有是直接导致借款人处分财产的欺骗行为,才是符合套路贷以及诈骗罪构成要件的欺骗行为。
但是辩护人强调,上述广告用语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吸引借款人下载“XX掌柜”等借款APP,但是该行为的直接结果只能是导致借款人下载APP,并进一步了解APP上实际可以操作的借款情况,并不能直接导致借款人处分财产。
本案中涉案人员是否成立套路贷犯罪,其核心是在借款人在签订欠款协议时(即在操作借款的第四步“点击确认借款时”),是否明确清楚借款金额是多少、实际到手多少钱、借款周期、到期要还多少钱等核心事实。
而只有当借款人操作到借款第四步“点击确认借款时”,才最终有涉及到财产的处分行为,但是根据本案中借款人的询问笔录以及本案的客观事实,借款人“点击确认借款时”,涉案平台明确告知要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实质就是砍头息),借款人明确清楚涉案平台要收取砍头息的情况。
此时,涉案APP并没有自动、强行生成借条,如果借款人不同意APP上的借款金额、到手金额、借款周期,完全可以不点击确认借款,不借款自然不用承担还款责任。但是不少借款人在看到APP明确告知的借款信息后,仍然点击确认借款,因此在作出财产处分行为时,借款人没有被骗。(以何种名义收费并非是争议核心,核心事实是借款人清楚的知道借条上的金额与到手金额不一致)
因此这个案件的核心争议可以归纳为:在涉案平台明确告知借款人到手金额与实际借款金额不一致,双方明确清楚、心知肚明的情况下,收取砍头息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的欺骗行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