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识别一对相亲对象?
他们一般约在嘈杂的星巴克里,面对面而坐,双方穿着既不会过于邋遢也不会过于隆重,聊天用词比较礼貌,但聊天话题又会深入到同事八卦、爹妈健康,那么他们,多半是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对象。
我的同学饭饭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其他同学要么早早地结了婚,要么还高举着我单身我骄傲的大旗满世界乱跑,而她,突然一拍脑袋想通了,转身就跟她妈说:“你上次跟我说那男生多高来着?”
“反正我们再过几年就都要定下来啦,现在开始准备,差不多了。”未雨绸缪的饭饭说。
“呵呵。”我们,骄傲的单身狗,回复。
一个相亲软件APP的总监告诉饭饭,你只要用小软件疯狂刷,总有一天能找到合适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这种人海战术,过上了工作日奔波工作,周末奔波相亲的生活。
我本以为相亲中的见面环节,主要是看脸,但饭饭很委婉地告诉我,她看的是“眼缘”。
眼缘包括但不限于脸、谈吐、性格、甚至普通话的口音等等诸多因素。
在饭饭的世界里,相亲就像日剧《逃避可耻但却有用》里新垣结衣幻想的相亲综艺环节,她对男主特别有好感时会为他爆灯。
饭饭相亲时,男方在她心里就是一个浮动的分数条:
长得好看,分数条往上走一点;
说话口音有点重,分数又掉了一点;
聊到某个明星八卦,发现他跟我的看法挺一致的,再加点分;
满嘴成功学,开始介绍自己手下带着多少“马仔”,马上负分,单方面宣布没戏。
饭饭有点职业病,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深挖“行业秘密”,于是每个半路没戏的相亲对象,都会变成她的访谈对象。这时候,她就会反守为攻,变得对对方的生活、工作相当有兴趣,一个接一个地抛出犀利问题,直到聊天时间长达1个小时,才会结束。
出于对介绍人(主要是她妈妈)的尊重,饭饭一般会跟对方尬聊至少一小时。我问,要是真的有很不合眼缘的呢?
如果来的是个秃头男子,那我会毫不犹豫直接进入访谈环节。饭饭说。
跟饭饭不一样的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第一次相亲,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年关在即,在一线城市读书或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到处是亲戚的家乡,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一个相亲“骗局”。
在我们的母胎单身群里,朋友林灵分享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的相亲经历。当年他在北京读研究生,好久不联系的亲戚突然邀请他到家里坐坐。出于对长辈的礼貌,林灵应邀跨越了大半个北京,来到亲戚家里,一进门就发现亲戚家里多了一位陌生的女孩子。
他刚开始还不以为然,随着亲戚慢慢介绍女生的学历、工作意向、家庭背景,林灵才发现自己中计了,于是全程黑着脸。
好在那位女生情商很高,在亲戚不停的夸赞中突然开口回应:“是啊,我男朋友也觉得我很好。”说完还俏皮地给林灵打了个眼色。
两人友好地加了微信,并识趣地没有再联系。
2
像饭饭一样对婚恋问题“开了窍”的年轻人,除了相亲要花点时间,基本不用为这件事情多操心,因为他们会有爹妈和亲戚整个团队在帮助他们寻找资源,筛选不良候选人。
不过,无论当事人再怎么积极,找到合适的对象,总归是一件需要努力加运气的事。
而楠姐是一个从不相信运气的人。研究生毕业她就投身香港的一家投行,是别人眼里典型的投行女:总是穿着整套套装,妆发精致,与同事和客户对话时语气和姿态的火候把握得刚刚好,既不像一个小女人,又不过分谄媚。
在所谓精英阶层,女性角色总是比男性更难扮演。到30岁,单身男性会被称为“钻石王老五”,一下Pub一定有女生朋友搭朋友、关系搭关系地来主动打个招呼;已婚男性,则只要跟同事闲聊时偶尔说说“我女儿”、“我老婆”,每年度假时晒几张全家福,就会被称为事业有成的顾家男人。
女性则难多了。楠姐告诉我,在小型聚会上,不管业绩多好,单身女VP的故事总会被拿来当作谈资——她因为太强势错失了哪个富二代,因为太忙被哪个外籍男友劈了腿……而那些获得更多正面评价的投行女高管,总是工作出色,还能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的起居饮食。
楠姐不大信奉这一套价值观,但她信奉人生的圆满——事业有成之余,在该结婚的年纪,拥有自己的家庭。
她说:“我的offer、项目和客户的好评,都不是大风吹来的,是我自己厚着脸皮去要回来的。所以不要跟我说什么缘分,我的未来老公就在那么几个圈子里,我一定要把他挖出来!“说罢,楠姐给我打开了她的行事历,上面记录着,在去年年中,一个叫“找老公”的项目正式开展。
“找老公”项目计划
楠姐比饭饭猛多了。她先订好了对目标的要求,按重要性排位,再锁定满足这些要求的人的喜好、生活习惯、品味等等,缩小目标范围。
凭借着她在投行两年的项目经验,她还锁定了兰桂坊的几家酒吧和中环各大星级酒店的吧台。每个周末,她轮流出没这些地方,小酌一杯。
通过对同行朋友的访谈,楠姐还整理出一套精英恋人养成模式,每一阶段对方会有什么表现,自己该如何表现,本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凭着这套模式,楠姐成功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这位男士就像兔子一样拿下一个一个被楠姐埋起来的胡萝卜,最终被胡萝卜引到楠姐身边。两位准备今年看看什么时候没那么忙了就去结婚。
3
上有人谈论到投行人士的婚姻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谈论婚姻时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没有人谈什么爱情。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注定偏斜在双方能产生协同效应的一方。
但这不只是投行婚恋现象,在现代 会中,恋爱与婚姻早已割裂。《中国 会婚恋调查 告》显示,一半的家庭对婚恋对象的首要要求时门当户对,70%的人要求结婚对象手头宽裕。在谈钱的同时,少有人谈性格、人品等恋爱中更被关注的软性品质。
饭饭向妈妈提出对相亲对象的要求时,也从来不会讲软性要求,毕竟妈妈永远会忽略掉那几个形容词。因为在身家财产工作等硬性条件达标的情况下,软性条件大概可以稍稍让步,不用卡那么死。
蒋方舟因为在 上分享了一次相亲经历,被戏称为相亲作家。她受媒体邀请,曾经拿着自己的“简历”,在相亲角站了一会儿。在相亲角,她孤立无援,围绕着工资、房子、相貌、年龄的问题被轮番提问。
蒋方舟说,感觉年轻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挣扎都被写成那么几行字,这些人的人格也被贬低了,“像薄薄的一张纸”。
相亲角就像一个现实模拟的实验,工作和资产的每一个条件都有明码标价,人们在这逛了一圈,就知道自己在婚恋市场上几斤几两,30岁女高管的简历无人问津,30岁男高管北漂要求对象拥有北京户口,却好像一点都不过分。这荒诞的一幕,每天都在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上演。
实际上,成年人谈到结婚,大多是理性盖过了感性。
饭饭分析了身边的很多例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由恋爱结婚的夫妻比相亲结婚的夫妻更加容易离婚。在她看来,自由恋爱一开始看的全是优点,在相处的过程中人的缺点逐渐被放大;而相亲从开始就是一个找缺点的过程,人们确定自己能接受这些缺点,才会进一步发展,日后对方每一个优点的出现,都是惊喜和意外收获。想明白这些,饭饭才开始积极地相亲。
如果饭饭的结论有一定准确性的话,其实正好说明,相亲火热所反映的,正是爱情的得之不易。
毕竟是一个人也可以活得相当精彩,年轻人除了恋爱和结婚,还有很多别的征程。高喊着要嫁给爱情,我们盼的不一定是爱情本身,而是我们的爱情,正好有了门当户对作铺垫,一切顺理成章。
在一个知乎帖子下,一位匿名用户说到,自己因八字、手相等问题而得不到未来丈母娘的认可。
这是一个好笑又让人心酸的回答。恋爱只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涉及种种,如果可以,谁要牺牲爱情,拿物质来交易婚姻?
姜思达的“透明人”节目团队曾到相亲角去采访。其中一位开明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不认为这些东西(结婚生子)是唯一的圆满,那么我就留一部分空间给她。
这一部分空间,是个人对于对象的选择,是给爱情和感觉留下的一点退让之地。
不只是父母,我们对于有关婚姻的各种选择,也该留有一点思考和空间。
Ref: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43728
http://t.cn/R8yIsWz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