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借钱”满天飞,低息、红包都是噱头!背后暗藏这些风险

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京东”“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

各类App都盯上“借钱”业务

此外,还有一些App以“免费领取会员”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借款服务。例如某款视频App以“免费送3个月VIP会员”为由,引导用户点击广告,点击进入后则会出现“新用户领30天首期免息券”“最高可借额度200000元”等 络借贷广告。山东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孙思齐说,在视频App“爱奇艺”的应用界面内,有时会出现借贷功能的广告;平台还宣称,只要注册并完成借款,就能领取会员。

“轻松借钱”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其中很多使用者本无强烈借贷需求;在这些App“广撒 ”式宣传下,一些使用者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

在黑猫投诉等互联 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互联 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不少App用户众多,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推广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

多位大学生在黑猫投诉上反映,看到某款 交App上频频出现的借贷广告,经不住诱惑,就尝试借款,数额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但借款后却无力偿还,影响了个人征信。

此外,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国家 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 中指出,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其中半数以上App都具备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

对App借贷亟待加强监管

随着移动互联 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 告(2020)》显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

相关专家认为,与专业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 民掉入 贷陷阱,并导致互联 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类App加强监管,堵住由此带来的互联 金融漏洞。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说,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在平台的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很多普通用户具备的金融知识有限,容易被平台夸张的宣传所诱惑。行业监管部门可定期在校园、 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