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开始进入《道德经》第十章“修养玄德”的分享了。
【原文】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dí)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身心合一,能不分离吗?专心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荡涤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天门开合,能保持虚静吗?通达明白,能保持低位吗?生养万物,造化万物但不占为已有,推动万物成长却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本章老子提出了一连串的六个拷问,这些拷问,虽然用的都是疑问句,但实际上问题本身就是给人们的指引。提问动机中究竟蕴藉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
第十章将分为六个层面来阐述:
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层面:道贯穿于人体之中,他是大宇宙对应小宇宙的关系。
首先, “营魄抱一”就是身与魄合一,也就是身体与身体中的能量合一。
“营魄抱一”与“形神合一”相似,即指身体与灵魂合一,即让灵魂待在身体之中,好集中精神。这是老子在说“道”融于人类的生存之中,人类的形态和精神是相互依存、合抱成一体的。
在“道”的作用下,人体功能在“道”的不断动变中也在不断动变,人体的动变是人类进化的表现。肉体生活要与精神生活和谐,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地球、国家、企业、家庭皆为生命,老子追求的并不是为了生命的一个过程,而是积极倡导家国和谐的“精气神”统一。
其次,生命与生存的最高境界必须是:内在精神和外在肉体始终保持和谐统一。
性情、气质、胸襟、度量要像婴儿那样的柔弱可爱,人的精气神和宇宙全息能否贯通到无遮无碍的境地?这是内修的功课。
这就是六个拷问的外修功课。
再次,内养其性,外养其身。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至九章中写出了道的无为、无形、无我、无生、无私等特征。道像盅,用其虚;像渊,用其深远广大;像橐龠,用其生生不息;像玄牝,用其化育万物;像天地,用其包容承载、天长地久;像水,用其善利万物。效法道无为、无我的精神,人人皆可以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人人都可以仁爱小众、感化大众,从而创造出一个人人自由、喜悦、自然而然的淳朴世界。
道不远人,但人却常常远离道,对道视而不见、闻而不明——天下有道,却视之无道;道在内,却向外求道;道在己,却向人求道。
如何让内在圆满自足的道在自己生命中显现出来,并且光照四方、文明天下?
老子从本章开始,向人们揭示了修身养性、回归自然、回归道的神奇之旅的内修和外修的两个方法论:内养其性——养神,养气,养心;外养其身——养行,养身,养知。修内自然养外,修心自然养身,内圣自然外王。老子大道的奥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十章第二层面《人体硬件与软件不断升级应用,对应六大拷问的抱一回归》的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